突破(1 / 4)
载潋冒着此刻的倾盆大雨跑回到自己的马车上,既伤心又气愤地一把掀开马车前的帘子,重重地坐进去。静心和瑛隐在马车里等待着载潋回来,见她此刻神情悲愤,头发都已湿透了,额头上的水滴正顺着贴在脸颊上的碎发向下淌。静心与瑛隐二人对视了一眼,已能猜到了大概。
静心来不及开口,便忙将载潋身外穿着的湿衣裳脱了,将一件干净的衣裳重新为她穿上,随后才温柔问她道,“格格怎么生这样大的气?”
载潋却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将自己对于朝局与皇上处境的担忧讲给静心听,她转头掀开马车的帘子,将头探出窗外,迎着外头的冷风冷雨,才感觉自己稍稍冷静下来。可每每想起皇上那句“你是不是根本不在意我的想法,只盼望风风光光嫁人?”,她就感到痛彻心扉的疼痛,如今自己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她豁出了一切选择与皇上站在同一边,她放弃独善其身的机会,愿意为了皇上,在太后面前伪装成为太后的“耳目”,冒着随时可能被太后发现的生命危险。而皇上却这样怀疑自己的居心。载潋感到彻头彻尾的失望与愤怒,竟不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所下的决心,究竟都是为了什么。
而阿瑟虽不知道皇上究竟都对载潋说了什么,却也能猜测几分,大概与今日在颐和园中所见所闻的一切有关,她聪慧的头脑敏锐地洞察着如今发生在眼前的一切,她知道当今的皇帝深受战败割地的挫折,想要改良政治,以求富强。而她作为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的女儿,同样深受甲午战败、痛失生父的打击折磨,所以在她的内心中是无比支持当今皇帝的决定的,自然不愿意载潋与皇上产生矛盾误会,阿瑟于是拍了拍载潋的背,缓缓开口道,“格格,我知道您正生气难过,可我猜想,您心里是知道的,无论皇上说了什么,皇上说的都是气话。格格不能过心,您还曾对我说过呢,要我放心,因为咱们的万岁爷是天下最仁慈的人,不是吗?”
载潋此刻才回过头去,她后知后觉地想到,原来阿瑟也一直跟在自己身边,载潋是发自内心敬佩阿瑟的学识和坚韧,她知道自己此时内心的苦恼,阿瑟一定能理解,便牵住了阿瑟的手哽咽道,“阿瑟,今日六叔对我说,皇上左右亲近大臣,皆为太后拨用。而我也亲耳听到太后对庆亲王还有荣禄说,皇上变法乃任性胡为,俟到时候,她自有办法!我是不寒而栗,唯担心皇上处境与安危,我劝皇上要谨慎康有为,万勿操之过急,可皇上却认为我是想独善其身,只等风风光光嫁人,安度余生!”
载潋说罢后委屈地扑在阿瑟怀中嚎啕大哭,她积压在心中的委屈与难过在倾诉过后全部迸发,阿瑟心疼地抚着载潋的背,她听着载潋伤心欲绝的哭声,眼里也不禁溢满了泪光,她轻声在载潋耳边道,“格格,皇上如今正全情筹措新政,赏识南海进士康有为,意欲召见。而今日皇上能亲自来到颐和园,依阿瑟拙见,更是想要孤注一掷了,想为了新政直面太后,他且不自惜,如今正是想要一展宏图的时候,格格出面劝阻,皇上自然很难接受,可我相信以皇上英明圣聪,总有一日能理解格格用心良苦。”
回到宫中时,载潋一言不发,她看到皇上同是心事重重的模样,几次三番想要来同自己说话,可她心里的怒气未消,只当做没有看见,径直回了偏殿。而载湉心中也同样赌气,他本想放下身段去向载潋承认错误,可他见载潋完全不予理会的模样,便也一言未发,所幸不再理会,大步铿锵地回了自己的寝宫。
夜深后,载潋仍旧无法入睡,她忽然听到殿外传来脚步声,灯笼的亮光从偏殿的窗外投射进来,将墙面映得通红。载潋翻身坐起,透过偏殿的窗,看到几名小太监手里打着红灯笼,为跟在他们身后的珍妃引路。载潋想起今天皇上答应了珍妃,晚上要传召她,皇上果然没有食言。载潋坐在床边独自垂泪,索性穿上了衣裳,趁着珍妃已进了养心殿,四下无人注意到自己,独自一人悄悄离开了养心殿的院落。
载潋去到御花园中,坐在浮碧亭内独自一人听雨,她望着湖中倒影着的朦胧月色,只希望皇上能真如阿瑟所言,有朝一日能理解自己的用心。她摸出怀里带着的那块额娘临终前托付的玉,她将玉放在掌心里来回摩挲,不知不觉间泪已落满了掌心,她想起额娘临终前,曾叮嘱她与皇上,将来要同心一体、共渡难关。自己还曾字字肺腑地答应额娘道——“女儿将来一定寸步不离地守着皇上,有女儿在,绝不让皇上感到分毫的悲苦孤独。”
载潋想起很多年前的正月十五,自己和三位哥哥,还有那时候尚在世的父母一起在这里,在浮碧亭入宫过元宵节的场景,那是她第一年入宫过春节。那时候的自己坐在哥哥和父母的中间,尚不懂得任何愁苦。
载潋擦了擦玉佩上的泪水,又擦了擦自己脸上的泪,她感到夜里的风有些凉,便将衣服紧了紧,她将下颚抵在浮碧亭的雕栏上,将玉佩揣回胸口,她合了合眼,想到额娘临终前笑得那样安心,是因为皇上答应额娘道——“额娘…您放心,儿子会尽全力爱护妹妹,将她放在心尖儿上疼爱,有儿子在,绝不令妹妹有分毫的危险,受分毫的欺辱。”
载潋摇了摇头,想到如今局势瞬息万变,太后虎视眈眈,她宁愿用自己的平安去换皇上的平安,去换他“没有分毫的危险,不受分毫的欺辱”。
======
次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荣禄;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廖寿恒;曾出使英国访问、精通日文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共五人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接见了得中进士尚不满三载、身居区区六品工部主事的康有为。
可此刻坐在西花厅内的几位大臣,纵使身居高位,荣相列国,贵为帝傅,却无人敢对眼前的区区“小臣”轻视半分,因为他们都知道,此刻坐在他们眼前的人,正是皇帝迫切希望能破格亲自召见的人。
康有为不卑不亢地向眼前几名大臣见礼后,才方落座,眼前五名大臣的目光都已全部落在康有为身上。康有为机敏地审视着眼前的朝廷大员们,他知道他们当中,有人热衷支持新政,有人是皇帝倚信的老师,而有人却是太后党羽,对变法更是持怀疑抵触的态度。眼前五人的身份立场各不相同,于康有为而言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荣禄早得太后授意,更对康有为所说的“变法维新”抵触厌恶,此刻便想向“狂妄自负”的康有为来一个下马威,于是待康有为坐定后,荣禄便怒目而视着康有为,语气恶狠狠道,“康有为,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我朝廷根基柱石,祖宗之法绝不可变!”
翁同龢被荣禄的高声怒喝吓了一跳,他立时轻咳了一声提醒荣禄,示意他不必开场就如此剑拔弩张,荣禄根本不为所动,而康有为却根本不为荣禄的“声色俱厉”撼动半分,他镇定自若地反问道,“祖宗之法是为了治理祖宗的土地而制,而如今祖宗之地不能保,还谈何祖宗之法呢?就如我们此刻身处的总理衙门,这在祖宗之法中也前所未有呀,不仍旧是因时制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在场的所有人听罢后,无人不佩服康有为的头脑敏锐与过人的辩才,因为总理衙门就是在咸丰末年签订了“北京条约”后才特设的,专门为朝廷办理洋务及处理外交事务,从前恭亲王奏请创立时,还一再申明是“因时制宜”,而文宗皇帝仍因“不合祖制”不同意,但设立总理衙门的必要性终究是连皇权都无法抗拒的,总理衙门不仅开办了,还一直维持了下来。这个道理荣禄绝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被康有为如此一说,他只有忍下满腔怒火,却又无话可说了。
话至此处,五名大臣中最为年轻的吏部尚书廖寿恒以轻咳声打破了寂静,他开门见山问康有为道,“那依你所见,变法应从何变起?”荣禄端坐在一旁,听到廖寿恒如此问话,心中更为不快,因为廖寿恒的问题间接否定了他刚刚“祖宗之法绝不能变”的观点。
康有为知道廖寿恒是赞同支持维新变法的人,便借此机会直接言明自己的看法,道,“应以改革官制与法律为先。”而一直在一旁静观的李鸿章却突然被此话触动,他思虑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开口,问康有为道,“那依你的意思,六部都要裁撤,则例都要废除吗?!”
李鸿章作为担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多年的权臣,虽然在甲午战败后声名狼藉,只好辞去官职游历欧美,归国后才在总理衙门做一份“闲散差事”,但他的一言一行仍在太后与皇上面前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他听到康有为说要改革官制,不禁神经紧张,他虽然不排斥变法,也曾主持洋务多年,但他只推崇学习西方的先进器械与技术,对于西方国家的体制他是抱着怀疑与抵触的心理的,李鸿章更从未想过要改变六部与则例,可康有为看起来与他并不一样。
李鸿章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康有为,等待他的回答,康有为微微抬起头来,他生平第一次与这位曾有着“第二朝廷”的权臣李鸿章坐在同一屋檐下,更是第一次与他一同商讨政事,他想自己多年的努力,或许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康有为敛了敛自己的心绪,如实对李鸿章道,“如今已是列国并存的时代了,不再是以往的一统之世,而我朝沿用的官制与则例都是旧者,导致我国衰弱、落后于列强各国的,正是这些东西,的确应该消除净尽,纵使不能立刻根除,也应该酌情裁撤,如此新政才能顺利推行。”
康有为期待着李鸿章的表态,更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这样他便可以事半功倍,可事与愿违,康有为看到李鸿章挪开了自己的视线,并不再继续与他深入交谈,可见李鸿章对于自己的看法是不完全赞同的。
西花厅内突然鸦雀无声,康有为也一时语塞,只忽然看到一个小厮从门外悄悄走进来,凑到张荫桓耳边说了几句话,张荫桓听罢后便立即起身向其余四名大臣告别道,“我仍有公干,先告辞一步。”西花厅内的寂静才被打破。
张荫桓走后再无人说话,康有为只能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身上,康有为自然知道翁同龢今日出现在这里的意义,他是皇帝的老师,是皇帝倚重的肱股之臣,是直接向皇帝举荐了自己的举荐人,他无比希望翁同龢能为自己说几句话,帮他冲破言路上的层层障碍,帮助他与一切支持变法的维新人士铲除变法路上的“拦路虎”。
可就连翁同龢本人,他身为六部当中的户部尚书,在听到康有为要“裁撤六部”后,也不禁心生迟疑与困顿,此刻的他尚未问话,却在开口时变得极为谨慎,身为户部尚书,管理国家的财政,他便只问道,“若要变法,如何筹款。”
康有为听过这个问题,再次振振有词道,“日本设立银行印刷纸币,法国实行印花税,印度征收田税,凭我中国之大,若改革变法,税收可比现在增加十倍!”
几人的对话直到天黑才散,康有为临走前不忘将自己所著的“日本变政考”与“俄彼得变政考”两本书赠给在座的几名大臣,就连提前离席的张荫桓,康有为也特意托人转交。 ↑返回顶部↑
静心来不及开口,便忙将载潋身外穿着的湿衣裳脱了,将一件干净的衣裳重新为她穿上,随后才温柔问她道,“格格怎么生这样大的气?”
载潋却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将自己对于朝局与皇上处境的担忧讲给静心听,她转头掀开马车的帘子,将头探出窗外,迎着外头的冷风冷雨,才感觉自己稍稍冷静下来。可每每想起皇上那句“你是不是根本不在意我的想法,只盼望风风光光嫁人?”,她就感到痛彻心扉的疼痛,如今自己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她豁出了一切选择与皇上站在同一边,她放弃独善其身的机会,愿意为了皇上,在太后面前伪装成为太后的“耳目”,冒着随时可能被太后发现的生命危险。而皇上却这样怀疑自己的居心。载潋感到彻头彻尾的失望与愤怒,竟不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所下的决心,究竟都是为了什么。
而阿瑟虽不知道皇上究竟都对载潋说了什么,却也能猜测几分,大概与今日在颐和园中所见所闻的一切有关,她聪慧的头脑敏锐地洞察着如今发生在眼前的一切,她知道当今的皇帝深受战败割地的挫折,想要改良政治,以求富强。而她作为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的女儿,同样深受甲午战败、痛失生父的打击折磨,所以在她的内心中是无比支持当今皇帝的决定的,自然不愿意载潋与皇上产生矛盾误会,阿瑟于是拍了拍载潋的背,缓缓开口道,“格格,我知道您正生气难过,可我猜想,您心里是知道的,无论皇上说了什么,皇上说的都是气话。格格不能过心,您还曾对我说过呢,要我放心,因为咱们的万岁爷是天下最仁慈的人,不是吗?”
载潋此刻才回过头去,她后知后觉地想到,原来阿瑟也一直跟在自己身边,载潋是发自内心敬佩阿瑟的学识和坚韧,她知道自己此时内心的苦恼,阿瑟一定能理解,便牵住了阿瑟的手哽咽道,“阿瑟,今日六叔对我说,皇上左右亲近大臣,皆为太后拨用。而我也亲耳听到太后对庆亲王还有荣禄说,皇上变法乃任性胡为,俟到时候,她自有办法!我是不寒而栗,唯担心皇上处境与安危,我劝皇上要谨慎康有为,万勿操之过急,可皇上却认为我是想独善其身,只等风风光光嫁人,安度余生!”
载潋说罢后委屈地扑在阿瑟怀中嚎啕大哭,她积压在心中的委屈与难过在倾诉过后全部迸发,阿瑟心疼地抚着载潋的背,她听着载潋伤心欲绝的哭声,眼里也不禁溢满了泪光,她轻声在载潋耳边道,“格格,皇上如今正全情筹措新政,赏识南海进士康有为,意欲召见。而今日皇上能亲自来到颐和园,依阿瑟拙见,更是想要孤注一掷了,想为了新政直面太后,他且不自惜,如今正是想要一展宏图的时候,格格出面劝阻,皇上自然很难接受,可我相信以皇上英明圣聪,总有一日能理解格格用心良苦。”
回到宫中时,载潋一言不发,她看到皇上同是心事重重的模样,几次三番想要来同自己说话,可她心里的怒气未消,只当做没有看见,径直回了偏殿。而载湉心中也同样赌气,他本想放下身段去向载潋承认错误,可他见载潋完全不予理会的模样,便也一言未发,所幸不再理会,大步铿锵地回了自己的寝宫。
夜深后,载潋仍旧无法入睡,她忽然听到殿外传来脚步声,灯笼的亮光从偏殿的窗外投射进来,将墙面映得通红。载潋翻身坐起,透过偏殿的窗,看到几名小太监手里打着红灯笼,为跟在他们身后的珍妃引路。载潋想起今天皇上答应了珍妃,晚上要传召她,皇上果然没有食言。载潋坐在床边独自垂泪,索性穿上了衣裳,趁着珍妃已进了养心殿,四下无人注意到自己,独自一人悄悄离开了养心殿的院落。
载潋去到御花园中,坐在浮碧亭内独自一人听雨,她望着湖中倒影着的朦胧月色,只希望皇上能真如阿瑟所言,有朝一日能理解自己的用心。她摸出怀里带着的那块额娘临终前托付的玉,她将玉放在掌心里来回摩挲,不知不觉间泪已落满了掌心,她想起额娘临终前,曾叮嘱她与皇上,将来要同心一体、共渡难关。自己还曾字字肺腑地答应额娘道——“女儿将来一定寸步不离地守着皇上,有女儿在,绝不让皇上感到分毫的悲苦孤独。”
载潋想起很多年前的正月十五,自己和三位哥哥,还有那时候尚在世的父母一起在这里,在浮碧亭入宫过元宵节的场景,那是她第一年入宫过春节。那时候的自己坐在哥哥和父母的中间,尚不懂得任何愁苦。
载潋擦了擦玉佩上的泪水,又擦了擦自己脸上的泪,她感到夜里的风有些凉,便将衣服紧了紧,她将下颚抵在浮碧亭的雕栏上,将玉佩揣回胸口,她合了合眼,想到额娘临终前笑得那样安心,是因为皇上答应额娘道——“额娘…您放心,儿子会尽全力爱护妹妹,将她放在心尖儿上疼爱,有儿子在,绝不令妹妹有分毫的危险,受分毫的欺辱。”
载潋摇了摇头,想到如今局势瞬息万变,太后虎视眈眈,她宁愿用自己的平安去换皇上的平安,去换他“没有分毫的危险,不受分毫的欺辱”。
======
次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荣禄;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廖寿恒;曾出使英国访问、精通日文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共五人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接见了得中进士尚不满三载、身居区区六品工部主事的康有为。
可此刻坐在西花厅内的几位大臣,纵使身居高位,荣相列国,贵为帝傅,却无人敢对眼前的区区“小臣”轻视半分,因为他们都知道,此刻坐在他们眼前的人,正是皇帝迫切希望能破格亲自召见的人。
康有为不卑不亢地向眼前几名大臣见礼后,才方落座,眼前五名大臣的目光都已全部落在康有为身上。康有为机敏地审视着眼前的朝廷大员们,他知道他们当中,有人热衷支持新政,有人是皇帝倚信的老师,而有人却是太后党羽,对变法更是持怀疑抵触的态度。眼前五人的身份立场各不相同,于康有为而言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荣禄早得太后授意,更对康有为所说的“变法维新”抵触厌恶,此刻便想向“狂妄自负”的康有为来一个下马威,于是待康有为坐定后,荣禄便怒目而视着康有为,语气恶狠狠道,“康有为,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我朝廷根基柱石,祖宗之法绝不可变!”
翁同龢被荣禄的高声怒喝吓了一跳,他立时轻咳了一声提醒荣禄,示意他不必开场就如此剑拔弩张,荣禄根本不为所动,而康有为却根本不为荣禄的“声色俱厉”撼动半分,他镇定自若地反问道,“祖宗之法是为了治理祖宗的土地而制,而如今祖宗之地不能保,还谈何祖宗之法呢?就如我们此刻身处的总理衙门,这在祖宗之法中也前所未有呀,不仍旧是因时制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在场的所有人听罢后,无人不佩服康有为的头脑敏锐与过人的辩才,因为总理衙门就是在咸丰末年签订了“北京条约”后才特设的,专门为朝廷办理洋务及处理外交事务,从前恭亲王奏请创立时,还一再申明是“因时制宜”,而文宗皇帝仍因“不合祖制”不同意,但设立总理衙门的必要性终究是连皇权都无法抗拒的,总理衙门不仅开办了,还一直维持了下来。这个道理荣禄绝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被康有为如此一说,他只有忍下满腔怒火,却又无话可说了。
话至此处,五名大臣中最为年轻的吏部尚书廖寿恒以轻咳声打破了寂静,他开门见山问康有为道,“那依你所见,变法应从何变起?”荣禄端坐在一旁,听到廖寿恒如此问话,心中更为不快,因为廖寿恒的问题间接否定了他刚刚“祖宗之法绝不能变”的观点。
康有为知道廖寿恒是赞同支持维新变法的人,便借此机会直接言明自己的看法,道,“应以改革官制与法律为先。”而一直在一旁静观的李鸿章却突然被此话触动,他思虑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开口,问康有为道,“那依你的意思,六部都要裁撤,则例都要废除吗?!”
李鸿章作为担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多年的权臣,虽然在甲午战败后声名狼藉,只好辞去官职游历欧美,归国后才在总理衙门做一份“闲散差事”,但他的一言一行仍在太后与皇上面前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他听到康有为说要改革官制,不禁神经紧张,他虽然不排斥变法,也曾主持洋务多年,但他只推崇学习西方的先进器械与技术,对于西方国家的体制他是抱着怀疑与抵触的心理的,李鸿章更从未想过要改变六部与则例,可康有为看起来与他并不一样。
李鸿章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康有为,等待他的回答,康有为微微抬起头来,他生平第一次与这位曾有着“第二朝廷”的权臣李鸿章坐在同一屋檐下,更是第一次与他一同商讨政事,他想自己多年的努力,或许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康有为敛了敛自己的心绪,如实对李鸿章道,“如今已是列国并存的时代了,不再是以往的一统之世,而我朝沿用的官制与则例都是旧者,导致我国衰弱、落后于列强各国的,正是这些东西,的确应该消除净尽,纵使不能立刻根除,也应该酌情裁撤,如此新政才能顺利推行。”
康有为期待着李鸿章的表态,更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这样他便可以事半功倍,可事与愿违,康有为看到李鸿章挪开了自己的视线,并不再继续与他深入交谈,可见李鸿章对于自己的看法是不完全赞同的。
西花厅内突然鸦雀无声,康有为也一时语塞,只忽然看到一个小厮从门外悄悄走进来,凑到张荫桓耳边说了几句话,张荫桓听罢后便立即起身向其余四名大臣告别道,“我仍有公干,先告辞一步。”西花厅内的寂静才被打破。
张荫桓走后再无人说话,康有为只能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身上,康有为自然知道翁同龢今日出现在这里的意义,他是皇帝的老师,是皇帝倚重的肱股之臣,是直接向皇帝举荐了自己的举荐人,他无比希望翁同龢能为自己说几句话,帮他冲破言路上的层层障碍,帮助他与一切支持变法的维新人士铲除变法路上的“拦路虎”。
可就连翁同龢本人,他身为六部当中的户部尚书,在听到康有为要“裁撤六部”后,也不禁心生迟疑与困顿,此刻的他尚未问话,却在开口时变得极为谨慎,身为户部尚书,管理国家的财政,他便只问道,“若要变法,如何筹款。”
康有为听过这个问题,再次振振有词道,“日本设立银行印刷纸币,法国实行印花税,印度征收田税,凭我中国之大,若改革变法,税收可比现在增加十倍!”
几人的对话直到天黑才散,康有为临走前不忘将自己所著的“日本变政考”与“俄彼得变政考”两本书赠给在座的几名大臣,就连提前离席的张荫桓,康有为也特意托人转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