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回忆(2 / 41)
于是,每次闭上眼睛,我就会想象死人的样子。
就像现在镜子里的人?
擦干净脸上的水渍,我换上一套宽大的棉布睡裙,像妈妈那样拿起抹布,把电脑前的呕吐物清理干净。屋里仍充满方便面与胃酸的气味。我看着狭窄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十平方米的一室户蜗居,每月一千五百块租金。
有好几年没回过家了,我在上海的老式小区独自租房,不愿回到自己出生并长大的n市。虽然这里冬天冰冷彻骨,夏天又闷热得难受,楼上住着一个小姐,总是在后半夜活动发出声响。我还从未投诉过她,既是从小养成的忍让习性,更担心我会被当作她的同类。
或许,因为在这里见不到蝙蝠。
姐姐常跟我说,蝙蝠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只在黑夜行动,捕食昆虫与果子,并不会伤害我们。而人类天生就是白天行动黑夜睡觉的,因此人不应该对蝙蝠怀有恐惧,尤其在我们搬出可能与蝙蝠共居的山洞,学会自己搭建房子以后。后来,人之所以对蝙蝠感到害怕,是因为我们也渐渐成为了可怕的夜行动物。
第二章
“阿丸,你最爱吃的鹌鹑来了。”
这样的记忆停留在八岁以前,自从楼上的老太太死后,我就再也不敢碰鹌鹑,连想一想都会恶心,至于原因嘛——你不觉得烧好的鹌鹑很像蝙蝠吗?尤其是那小小的翅膀,暴出的胸骨,以及钩子般的细爪。
我叫阿丸,这是妈妈给我起的小名,现在是我作为杂志编辑的笔名。最近半年来,我一直在考虑是否还要继续从事这份没有前途的职业。直至我的工作邮箱里收到这份来稿。
这个邮箱地址挂在公司微博与豆瓣平台上,因此常被各种稀奇古怪的来稿塞满,有三分之一是关于如何杀人的故事,还有三分之一基本上是妖魔鬼怪,最后三分之一读完会让你对他人与自己感到绝望,偶尔还会流下几滴泪水。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悬疑世界》杂志的文字编辑,难以置信已过去了四年。作为一名悬疑杂志的女编辑,我读过的杀人故事不计其数,经我手发表的小说也将近百篇。qq上我有几十号作者好友,几个猥琐的家伙常邀我出去吃饭,因为偷看了我贴在qq空间里的照片,但我一律拒绝。除了公司组织的活动,我从未跟作者有过任何私人交往。
倒不是我有什么偏见:认定写悬疑小说的都是变态。而是于我而言,这些家伙并无任何神秘感与好奇心。就像当你已吃下了一颗鸡蛋,还会在乎母鸡长什么样?
不过,这一次即将例外。
子夜将至,我从邮箱里看到这篇投稿,同时在吃方便面——明知道这将毁灭自己的减肥大业,但我无法空着肚子熬过漫漫长夜,双眼就被这篇小说的名字勾住了。
刚读完word文档的第一页,我就把键盘呕吐得一塌糊涂。当我忍着难受与恶心,辛苦地清理完房间,却并未躺回床上睡觉,而是重新打开电脑,继续阅读这篇小说。
谢天谢地,尽管开头就是该隐与蝙蝠,但后面的故事基本与此无关,而是作者在回忆十八年前的一桩杀人案……
确切地说是毒杀案。
那是诗人依旧受到尊敬,地沟油来不及泛滥,文艺青年在借黑泽明的录像带,警察制服仍是绿色的,街头流行张学友与张雨生,几乎没人看过韩剧,小学校长不懂得开房,苍井空还是处女的九十年代。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在叙述一个女生的故事——她叫叶燕,1995年,从n市的重点高中考入北京大学。她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雪白皮肤上乌黑的大眼睛,永远在肩头披着长发,就像北岛与顾城写过的女神。在晓风残月的未名湖畔,常有人看到她顾影自怜地漫步,抑或拿着一支笛子呜呜地吹奏半晌,身后留下一大群腼腆却不敢靠近的中文系男生。
叶燕平时不怎么说话,跟室友也很少交流,经常大半个月说不上两句话。这样的孤傲很难讨人喜欢,当然仅限于女生圈子。她在寝室里只顾着自己埋头看书,居然都是侦探推理小说,书架上一整排各种“杀人事件”。
她从不缺乏追求者,除了迷人的容颜与气质,神秘的红色贵族背景,也足以吸引攀龙附凤的人们。但似乎无人掳获其芳心,她对所有男生敬而远之,反而让更多的人前赴后继,每天寝室都能收到鲜花,自然让其他女生艳羡不已。
大一期末考试前夕,从不睡懒觉的叶燕,却在寝室里昏睡了一天一夜,室友们也漠不关心。直到这天傍晚,还是一位女老师起了疑心,去寝室看望她,才发现叶燕的身体冰凉,嘴唇发紫,再摸鼻息,已然断气。
面对香消玉殒的尸身,老师与同学们惶恐畏惧,又不敢把事情弄大,就把叶燕悄悄送到大学医院,上报心肌梗塞猝死了事。因为她的父母都在国外,当时通讯手段落后,竟然一时无法联络到。
然而,有个北大医学部的实习生,也是叶燕的仰慕者,意外发现她的尸体,如同睡美人般送入了太平间。他偷偷掀开尸体被单,本想与女神最后告别,却发现她有鲜红色的尸斑,特别是耳郭、耳垂呈樱红色,并从死者口中嗅到一股杏仁味。
实习生在惋惜之余心生疑窦,立即向医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本不愿惹麻烦,但听说叶燕的家庭背景,实在也惹不起,只能通报公安局,进行一次尸检解剖。
法医发现死者血液异常鲜艳,肾脏与肝脏瘀血肿大,胃部黏膜出血。通过使用“普鲁士蓝法”,检测到残留的氰基离子,尤其在十二指肠处——这是一起氰化物中毒事件。
氰化物乃毒药之王,分为氰化钠、氰化钾、氢氰酸。氰化钾的致死剂量在50~250毫克,一点点粉末即可致命。若在500毫升饮料中混入氰化钾,就会有严重后果。中毒后若无急救措施,通常在十五分钟至一小时内死亡。许多名人都用氰化物自杀,比如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严格来说是希特勒夫人,她是在正式结婚后自杀的。
嫌疑人,首先是最后接触死者的室友们。总共五个女生,都跟叶燕的关系不好,也无法提供什么有效线索。氰化物的中毒途径很多,口服、注射、接触皮肤,甚至包括呼吸,在人体内解离出氰基离子,与细胞色素酶内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之不能变为二价铁离子,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无法进行,最终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氧气而窒息,中枢神经系统也会丧失功能,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
凶手大多将氰化物投入被害人饮料或食物中,也有人采用注射或喷射。 ↑返回顶部↑
就像现在镜子里的人?
擦干净脸上的水渍,我换上一套宽大的棉布睡裙,像妈妈那样拿起抹布,把电脑前的呕吐物清理干净。屋里仍充满方便面与胃酸的气味。我看着狭窄的卧室兼客厅兼书房,十平方米的一室户蜗居,每月一千五百块租金。
有好几年没回过家了,我在上海的老式小区独自租房,不愿回到自己出生并长大的n市。虽然这里冬天冰冷彻骨,夏天又闷热得难受,楼上住着一个小姐,总是在后半夜活动发出声响。我还从未投诉过她,既是从小养成的忍让习性,更担心我会被当作她的同类。
或许,因为在这里见不到蝙蝠。
姐姐常跟我说,蝙蝠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只在黑夜行动,捕食昆虫与果子,并不会伤害我们。而人类天生就是白天行动黑夜睡觉的,因此人不应该对蝙蝠怀有恐惧,尤其在我们搬出可能与蝙蝠共居的山洞,学会自己搭建房子以后。后来,人之所以对蝙蝠感到害怕,是因为我们也渐渐成为了可怕的夜行动物。
第二章
“阿丸,你最爱吃的鹌鹑来了。”
这样的记忆停留在八岁以前,自从楼上的老太太死后,我就再也不敢碰鹌鹑,连想一想都会恶心,至于原因嘛——你不觉得烧好的鹌鹑很像蝙蝠吗?尤其是那小小的翅膀,暴出的胸骨,以及钩子般的细爪。
我叫阿丸,这是妈妈给我起的小名,现在是我作为杂志编辑的笔名。最近半年来,我一直在考虑是否还要继续从事这份没有前途的职业。直至我的工作邮箱里收到这份来稿。
这个邮箱地址挂在公司微博与豆瓣平台上,因此常被各种稀奇古怪的来稿塞满,有三分之一是关于如何杀人的故事,还有三分之一基本上是妖魔鬼怪,最后三分之一读完会让你对他人与自己感到绝望,偶尔还会流下几滴泪水。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悬疑世界》杂志的文字编辑,难以置信已过去了四年。作为一名悬疑杂志的女编辑,我读过的杀人故事不计其数,经我手发表的小说也将近百篇。qq上我有几十号作者好友,几个猥琐的家伙常邀我出去吃饭,因为偷看了我贴在qq空间里的照片,但我一律拒绝。除了公司组织的活动,我从未跟作者有过任何私人交往。
倒不是我有什么偏见:认定写悬疑小说的都是变态。而是于我而言,这些家伙并无任何神秘感与好奇心。就像当你已吃下了一颗鸡蛋,还会在乎母鸡长什么样?
不过,这一次即将例外。
子夜将至,我从邮箱里看到这篇投稿,同时在吃方便面——明知道这将毁灭自己的减肥大业,但我无法空着肚子熬过漫漫长夜,双眼就被这篇小说的名字勾住了。
刚读完word文档的第一页,我就把键盘呕吐得一塌糊涂。当我忍着难受与恶心,辛苦地清理完房间,却并未躺回床上睡觉,而是重新打开电脑,继续阅读这篇小说。
谢天谢地,尽管开头就是该隐与蝙蝠,但后面的故事基本与此无关,而是作者在回忆十八年前的一桩杀人案……
确切地说是毒杀案。
那是诗人依旧受到尊敬,地沟油来不及泛滥,文艺青年在借黑泽明的录像带,警察制服仍是绿色的,街头流行张学友与张雨生,几乎没人看过韩剧,小学校长不懂得开房,苍井空还是处女的九十年代。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在叙述一个女生的故事——她叫叶燕,1995年,从n市的重点高中考入北京大学。她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雪白皮肤上乌黑的大眼睛,永远在肩头披着长发,就像北岛与顾城写过的女神。在晓风残月的未名湖畔,常有人看到她顾影自怜地漫步,抑或拿着一支笛子呜呜地吹奏半晌,身后留下一大群腼腆却不敢靠近的中文系男生。
叶燕平时不怎么说话,跟室友也很少交流,经常大半个月说不上两句话。这样的孤傲很难讨人喜欢,当然仅限于女生圈子。她在寝室里只顾着自己埋头看书,居然都是侦探推理小说,书架上一整排各种“杀人事件”。
她从不缺乏追求者,除了迷人的容颜与气质,神秘的红色贵族背景,也足以吸引攀龙附凤的人们。但似乎无人掳获其芳心,她对所有男生敬而远之,反而让更多的人前赴后继,每天寝室都能收到鲜花,自然让其他女生艳羡不已。
大一期末考试前夕,从不睡懒觉的叶燕,却在寝室里昏睡了一天一夜,室友们也漠不关心。直到这天傍晚,还是一位女老师起了疑心,去寝室看望她,才发现叶燕的身体冰凉,嘴唇发紫,再摸鼻息,已然断气。
面对香消玉殒的尸身,老师与同学们惶恐畏惧,又不敢把事情弄大,就把叶燕悄悄送到大学医院,上报心肌梗塞猝死了事。因为她的父母都在国外,当时通讯手段落后,竟然一时无法联络到。
然而,有个北大医学部的实习生,也是叶燕的仰慕者,意外发现她的尸体,如同睡美人般送入了太平间。他偷偷掀开尸体被单,本想与女神最后告别,却发现她有鲜红色的尸斑,特别是耳郭、耳垂呈樱红色,并从死者口中嗅到一股杏仁味。
实习生在惋惜之余心生疑窦,立即向医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本不愿惹麻烦,但听说叶燕的家庭背景,实在也惹不起,只能通报公安局,进行一次尸检解剖。
法医发现死者血液异常鲜艳,肾脏与肝脏瘀血肿大,胃部黏膜出血。通过使用“普鲁士蓝法”,检测到残留的氰基离子,尤其在十二指肠处——这是一起氰化物中毒事件。
氰化物乃毒药之王,分为氰化钠、氰化钾、氢氰酸。氰化钾的致死剂量在50~250毫克,一点点粉末即可致命。若在500毫升饮料中混入氰化钾,就会有严重后果。中毒后若无急救措施,通常在十五分钟至一小时内死亡。许多名人都用氰化物自杀,比如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严格来说是希特勒夫人,她是在正式结婚后自杀的。
嫌疑人,首先是最后接触死者的室友们。总共五个女生,都跟叶燕的关系不好,也无法提供什么有效线索。氰化物的中毒途径很多,口服、注射、接触皮肤,甚至包括呼吸,在人体内解离出氰基离子,与细胞色素酶内的三价铁离子结合,使之不能变为二价铁离子,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无法进行,最终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氧气而窒息,中枢神经系统也会丧失功能,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
凶手大多将氰化物投入被害人饮料或食物中,也有人采用注射或喷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