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19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自从卢多逊案后,赵匡义明显低调了不少,就好像把自己给伪装防御起来了,一度让刘皇帝有种无从下口的感觉。
  这一年来,论勤政忧劳,朝中几乎没有人能与之相比,踏实的表现,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而在朝臣的眼中,赵匡义多智、能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完全一副忠臣良相的形象。
  过去,朝中最勤政的,毫无疑问是太子与赵普,但与如今的赵匡义相比,就发现,还有更狠的。
  不同于常人,具备先见之明的刘皇帝,自然免不了以特殊眼光看待赵匡义,即便远不至像对赵匡胤那般忌惮,也总是多些关注。
  而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任用,刘皇帝也确认了,赵匡义确实是个理政能才,朝廷事务,不论有多繁杂,都能被他一件件给啃下来,就没有他理不顺的事,在治政方面,也从来是得心应手。
  这一年多,在赵普有意隐退放权的情况下,朝廷中很多事务,都已经落到宋琪、赵匡义这二相手中,而观其效果,赵匡义干得当真很不错。
  但,哪怕心中抱有欣赏,该敲打的,还是得敲打。同时,刘皇帝也有逼一逼赵匡义的意思,看他会不会露出什么马脚,别整日那么深沉稳重。
  然而此时,看赵匡义嘴里告着罪,态度也算恳切,但仍旧不动如山的模样,刘皇帝这心里总觉有些无趣。
  基本是凝视着赵匡义,看得他头又垂下几分了,方才收回目光,淡淡道:“朕也不因言问罪,榆林的事情,与你赵卿无关。朕还没有老糊涂到无罪加诛!”
  “陛下言重了!”赵匡义埋头抱拳道,让人看不到他的神情。
  见着君臣相处的情景,刘旸也不禁看了眼赵匡义,有一说一,对于这个赵妃的叔叔,他也是很欣赏的。
  上前行礼,被刘皇帝打断了,不过,看刘旸自觉地与宰臣们站到一块儿,眉头皱了皱,还是摆摆手:“都站着做什么,殿中又不是没有席座,都坐下!”
  “谢陛下!”一干大臣,赶忙道谢。
  作为追随刘皇帝的老臣,王著的目光从太子身上一扫而过,心中不免感慨,还得是太子殿下,否则,就他们这些人,在皇帝面前还不知要煎熬多久,不着痕迹地摸了摸老腰,年纪上来了,还真有些挺不住。
  待群臣落座,刘皇帝看着刘旸,道:“榆林的情况,慕容德丰都和你说了吧!”
  刘旸点头应道:“是!”
  刘皇帝环视一圈,沉声道:“都说说吧,该如何应对?太子先说!”
  在进宫的路上,刘旸一直在考虑榆林之乱的应对之策,此时,心中也打好腹稿了。因而,被点名发言,倒也不显局促,拱手禀道:“臣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调兵镇压,将叛贼控制在榆林境内,榆林乱则乱矣,绝不能使乱事蔓延到关中,否则,西北震荡,其害恐怕不是朝廷能够承受的。
  另,自李继迁叛后,榆林本地官军,进剿逾年,始终除之不尽,除了当地的特殊情势之外,兵力不足,也是问题,因而,当从其他道州抽调兵马,重兵弹压围剿。
  此前党项人,参与李逆叛乱的并不多,但盐州事起,臣料党项之祸,是难以避免了,必须对榆林的几十万党项人加以防备,要做好镇压的准备。
  关于镇安堡受挫,孟玄喆兵败,具体情况,朝廷还需加以调查。臣认为,当前形势下,榆林过去施行的剿贼方略,已不足用,当寻求改变,从根本治理。
  同时,榆林平叛,王侁不堪为帅,臣建议,由赵王刘昉前往夏州,全权主持剿贼,还榆林,还西北,还社稷一片清明!”
  刘旸一条条地把他的想法讲来,刘皇帝听得很认真,似乎也在思忖衡量,等回过神时,脸上已然露出了点满意的表情。
  “对太子的提议,众卿可有补充?”言语中,已然认可了。
  还是赵普率先开口,老脸上虽然矜持着,但语气中明显带着恭维:“殿下所思所虑,已然十分周全妥善,完全可以采用!”
  听赵普之言,刘旸却摇着头,道:“一人计短,似榆林之事,涉及黎民安康,社稷稳定,还需群策群力,畅所欲言,还望赵相,不吝赐教”
  第180章 君臣都发狠了
  “既然太子都这么说了,诸卿尽可开言,有什么真知灼见,都不要憋在心里了!”刘皇帝目视赵普,轻声道:“赵卿是首相,你来替太子斧正一二!”
  “不敢!不敢!”赵普起身拱手,态度恭谨异常,沉吟少许,缓缓道来:“老臣并非出言奉承,太子殿下的提议,应时应景,臣等陛见之前,也有过讨论,一致认为,榆林当务之急,绝非贪快求速,以求立刻消灭叛军。
  还需戒急用忍,从大局着手,控制榆林,不使乱事扩大。太子殿下说得好,榆林可乱,关内不能乱,西北不能乱。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