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10节(2 / 4)
刘旻算是把他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也体现着他此时纠结的心理,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了,着眼不只是这场战争,还要为数万将士负责,为大汉的国力损耗,为西北的治安稳定考虑。
杨延昭沉默了,以他如今的见识,对刘旻所言,也是深有感触的。考虑片刻,杨延昭道:“殿下所言,已是十分周全,不论作何决策,我都当全力支持!”
刘旻有些意外地看着杨延昭,这种生死相托的信任,让他有些感动,同时,也更感压力。
抬眼望天,漆黑的夜幕间,半轮弯月也黯淡了少许,刘旻浓眉深蹙,深思几许,沉声道:“身负三军之重,我不得不为这数万将士的前途考虑!进兵之议,暂且作罢吧!”
听刘旻这么说,杨延昭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他既然提出求稳的建议,自然不愿意刘旻选择激进的决策。与所谓的“良机”相比,他更希望能首先保证大军的安全。
“殿下,龟兹、巴什两战,我们痛击黑汗,他们的损失,是伤筋动骨,损及元气的,即便与其一定调整时间,只要我军做好准备,积蓄好实力,将来一定还能击败他们!”杨延昭坚定而自信地道。
“你不必安慰于我!”闻言,刘旻同样一脸的自信:“对于能否击败黑汗人,我从不怀疑。我军最大的阻碍,不在敌,而在这漫长的道路,艰难的供给,只要克服了自身的难关,大汉军队,仍旧是坚不可摧,无敌天下!”
“殿下豪情,令人佩服!”杨延昭露出了笑容。
狠话放出去了,刘旻的头脑似乎也更清醒了,一手挥舞着:“既然选择求稳,那接下来整个西征的战略,都该进行调整!”
“殿下有何考虑?”杨延昭问道。
刘旻眼神在夜色的笼罩下,显得格外明亮,道:“既然最大的困难,在于军需转运,那就设法解决这根本问题。
不能完全依靠朝廷的供给,一米一械都从数千里外转运,代价实在太大了,要就地取粮!”
“自龟兹以西,这千里之土,饱受兵燹,怕是杯水车薪!”杨延昭叹道。
刘旻却很坚决,直接道:“接下来,主要做两件事,其一,肃清新占之地;其二,戍防屯垦,把当地部族,都组织起来放牧,将士也可以就地垦殖。
既然要求稳,那就一稳到底,彻底打好基础,积攒足备的军需粮械!”
听刘旻提出这样的见解,杨延昭不免惊愕,这是要彻底把汉黑之战长期化啊!然而,仔细权衡,却不得不承认,这是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只有能切实地执行“种地”策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西征大军最大的麻烦。就是,耗费的时间,恐怕要以年为单位了。
“如此一来,这场战事,必是旷日经年了……”杨延昭感慨道。
但从杨延昭语气,却是认可这个办法。
刘旻道:“此事,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回营之后,召集军中将帅,大家一起商讨一番!”
“另外,不论如何,疏勒必须要拿下,把黑汗人在天山以南的势力彻底消灭。就由元显辛苦,亲自走一趟,疏勒空虚,但当地尚未遭受过重的兵灾,是个最好的屯粮养之所,不能为于阗国所趁!”刘旻又道。
杨延昭当即表示道:“末将早有此意,疏勒的情况,已然十分清晰,五千兵足可!甚至于,防备于阗国,比攻下城池更加重要!”
第161章 雍王回京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清脆的背诵声回响在崇政殿内,抑扬顿挫,颇具感情,刘皇帝坐在一旁,微闭着眼睛,默默倾听着,摇头晃脑,嘴角带着点笑容,似乎十分享受。
近些年,大概是老眼昏花的缘故,刘皇帝很少拾卷读书了,而让三馆、诸殿的那些翰林学士、饱学鸿儒轮流给他读书讲史。
对于那些博学之士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恩典,毕竟,刘皇帝用人,向来注重实干,而藐视空谈,因此,朝廷虽然养着诸多文人,但大部分都束之高阁,让他们做些编史、修书的工作。
当然,这对大部分文人而言,已经是厚遇了,但政治地位上的落差感,终究是难免了。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大部分人,还是更热衷于做官,向往权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在这方面,大汉的文人始终都被压制得很厉害,朝中当权者,少有道德学究,大部分的要职,都被那些功臣勋旧以及“不学无术”所谓实干之才所占据。
这也是许多当代文人,所愤懑憋屈的,自觉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无施展用武之地,只能在那些富丽堂皇的殿馆中做学问,殿室再华丽,他们也只是一只只被圈起来的金丝雀。
当然,这也国家承平久了,思想开始出现别的苗头了,各种言论层出不穷,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多了,换作二十年前,没有多少文人敢对朝政朝臣高谈阔论。 ↑返回顶部↑
杨延昭沉默了,以他如今的见识,对刘旻所言,也是深有感触的。考虑片刻,杨延昭道:“殿下所言,已是十分周全,不论作何决策,我都当全力支持!”
刘旻有些意外地看着杨延昭,这种生死相托的信任,让他有些感动,同时,也更感压力。
抬眼望天,漆黑的夜幕间,半轮弯月也黯淡了少许,刘旻浓眉深蹙,深思几许,沉声道:“身负三军之重,我不得不为这数万将士的前途考虑!进兵之议,暂且作罢吧!”
听刘旻这么说,杨延昭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他既然提出求稳的建议,自然不愿意刘旻选择激进的决策。与所谓的“良机”相比,他更希望能首先保证大军的安全。
“殿下,龟兹、巴什两战,我们痛击黑汗,他们的损失,是伤筋动骨,损及元气的,即便与其一定调整时间,只要我军做好准备,积蓄好实力,将来一定还能击败他们!”杨延昭坚定而自信地道。
“你不必安慰于我!”闻言,刘旻同样一脸的自信:“对于能否击败黑汗人,我从不怀疑。我军最大的阻碍,不在敌,而在这漫长的道路,艰难的供给,只要克服了自身的难关,大汉军队,仍旧是坚不可摧,无敌天下!”
“殿下豪情,令人佩服!”杨延昭露出了笑容。
狠话放出去了,刘旻的头脑似乎也更清醒了,一手挥舞着:“既然选择求稳,那接下来整个西征的战略,都该进行调整!”
“殿下有何考虑?”杨延昭问道。
刘旻眼神在夜色的笼罩下,显得格外明亮,道:“既然最大的困难,在于军需转运,那就设法解决这根本问题。
不能完全依靠朝廷的供给,一米一械都从数千里外转运,代价实在太大了,要就地取粮!”
“自龟兹以西,这千里之土,饱受兵燹,怕是杯水车薪!”杨延昭叹道。
刘旻却很坚决,直接道:“接下来,主要做两件事,其一,肃清新占之地;其二,戍防屯垦,把当地部族,都组织起来放牧,将士也可以就地垦殖。
既然要求稳,那就一稳到底,彻底打好基础,积攒足备的军需粮械!”
听刘旻提出这样的见解,杨延昭不免惊愕,这是要彻底把汉黑之战长期化啊!然而,仔细权衡,却不得不承认,这是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只有能切实地执行“种地”策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西征大军最大的麻烦。就是,耗费的时间,恐怕要以年为单位了。
“如此一来,这场战事,必是旷日经年了……”杨延昭感慨道。
但从杨延昭语气,却是认可这个办法。
刘旻道:“此事,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回营之后,召集军中将帅,大家一起商讨一番!”
“另外,不论如何,疏勒必须要拿下,把黑汗人在天山以南的势力彻底消灭。就由元显辛苦,亲自走一趟,疏勒空虚,但当地尚未遭受过重的兵灾,是个最好的屯粮养之所,不能为于阗国所趁!”刘旻又道。
杨延昭当即表示道:“末将早有此意,疏勒的情况,已然十分清晰,五千兵足可!甚至于,防备于阗国,比攻下城池更加重要!”
第161章 雍王回京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清脆的背诵声回响在崇政殿内,抑扬顿挫,颇具感情,刘皇帝坐在一旁,微闭着眼睛,默默倾听着,摇头晃脑,嘴角带着点笑容,似乎十分享受。
近些年,大概是老眼昏花的缘故,刘皇帝很少拾卷读书了,而让三馆、诸殿的那些翰林学士、饱学鸿儒轮流给他读书讲史。
对于那些博学之士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恩典,毕竟,刘皇帝用人,向来注重实干,而藐视空谈,因此,朝廷虽然养着诸多文人,但大部分都束之高阁,让他们做些编史、修书的工作。
当然,这对大部分文人而言,已经是厚遇了,但政治地位上的落差感,终究是难免了。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大部分人,还是更热衷于做官,向往权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在这方面,大汉的文人始终都被压制得很厉害,朝中当权者,少有道德学究,大部分的要职,都被那些功臣勋旧以及“不学无术”所谓实干之才所占据。
这也是许多当代文人,所愤懑憋屈的,自觉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无施展用武之地,只能在那些富丽堂皇的殿馆中做学问,殿室再华丽,他们也只是一只只被圈起来的金丝雀。
当然,这也国家承平久了,思想开始出现别的苗头了,各种言论层出不穷,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多了,换作二十年前,没有多少文人敢对朝政朝臣高谈阔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