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99节(3 / 4)
分析了一番,赵匡义的思路似乎也变得清晰了,看着赵匡胤,以一种肯定的语气道:“只能以非常法破局了!明日,让匡美到洛阳府投案,我亲自送他去刑部出首,让他把所犯之事,尽数陈清,求个缓刑!有二哥和我在,即便判罚,多少会有所考量!”
听其言,赵匡胤不由有些不悦,少有地迟疑道:“如此,那匡美今后的仕途岂不是毁了?”
赵匡义语气有些冷淡,反问道:“二哥以为,此事能否瞒得住?既然瞒不住,主动求个首告,还能求得一丝宽勉!
参与其中,可不只他一人,若是被旁人抢了先,抑或是让三法司给调查出来,届时局面可就彻底难以挽回!”
赵匡胤沉默了,赵匡义则继续道:“此番政情,已然愈演愈烈,陛下除了对滑州案有所示谕,于其他关联案件,可还没有一个说法!
而三法司,包括那武德司,如此紧咬着不放,缘由为何?这一场风波,不是能够轻易平息的,匡美身处漩涡,想要自救,就只能另辟蹊径!
犯了法,就要受到应有的惩戒,想要完全逃脱国法的制裁,最终只可能是事与愿违,甚至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即便有些手段,能够替其掩护,也只会是后患无穷!”
赵匡义说得已经算是明白透彻了,但也正因如此,赵匡胤才觉为难。大概也了解赵匡胤心里的矛盾之处,赵匡义继续道:“此次政情,盖因张进案引发,而张进,如今已是不足为道了,其犯行所涉之人,除相关官吏之外,更多的是谁,七八成都是勋贵子弟。
如今赵普为相,此人对勋贵的态度,不用我多说了,政事堂此番,定然不会无动于衷,我可以保证,牵涉其中的人,定然难以轻易脱身。
尤可忌者,这些年,陛下没少收到关于对勋贵限制的谏章,陛下是怎样的态度,二哥可能保证?”
提到这些,赵匡胤脸色立刻阴晴变化,显然,也感受到压力。
事实上,还有个办法,事情的起因,看起来都在张进身上,若是把这个麻烦的源头给终结了,或许应对的空间就会充足一些。而如今,想要张进死的人,只怕也不少。
但是,赵匡义没有提,也不愿意提,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也是遗祸无穷的手段。如果他们这些人,胆敢坏规矩,那深不可测的刘皇帝或许就要下场了,如果是那样,最终牵连到的,恐怕就不只是赵匡美了。
这一点,深知利害的赵匡义,绝对不为。
“此事之后,匡美或许会遭受惩罚,但那是他应得的,也该受到些教训,否则何以为诫?以其心性以及这些作为,也不适合在朝中为官了!”赵匡义继续道:“我们在,尚能保子侄们一份富贵,更多的,不便做,也不适合再做!”
“就如此吧!”赵匡胤还是被说服了,同意了赵匡义的意见。
第409章 法不责众
开宝九年冬天发生的滑州河工案,事件爆发地突然,影响扩散地迅速,而由此贪腐案件引发,逐渐演变成为朝廷打击贪墨违法的肃清政潮,朝野震惊,甚嚣尘上。
类似的情况,过去不是没有发生过,甚至可以数出一些例子,不论是当年的淮南案,还是赵砺案,乃是朝中的整风运动,哪一次不是牵涉颇多。
然而,都不如此番这般迅猛,这般深重,这般让人心惊,半个月的时间内,新立案件十数起,涉案官吏上百,不乏四五品高官以及占据要职的大臣,就像一颗颗连环地雷,随着法司调查的深入,一颗接着一颗地爆出来。
所涉之人,除了相关官吏之外,就是那些平时游离在朝野之间,如饕餮一般于灰色地带讨食的勋贵子弟了。
这大概也是同过去任何一次大案不同的地方,半个月内,被传召过堂讯问者就有二十多人,甚至还有数人直接被下狱了。
负责总领这些案件调查审讯的,乃是刑部尚书崔周度,这可是朝廷的老刑名了,从御史、按察一路做到刑部尚书,在朝廷法司体制内浸淫二十多年,经验自是丰富,经手过的大案要案,难计其数,处置的人也不乏权贵。
并且,此人性情刚烈,甚至可以用宁折不弯来形容,乾祐早年的时候,甚至敢直接向那些横行不法、恣意妄为的藩镇开抨,数度进言,要知道那个时期的藩镇节度身上可都贴着凶暴残忍的标签。
不管是用人,还是调查的态度,处置的手段,都明显透着一些不寻常,实在是显得太过冷硬了,那么多勋贵子弟,该过堂就过堂,该审问就审问,下狱都丝毫不客气,真就是一点体面都不留下。
而最让人感到震惊乃至惊恐的,是案件的调查,就仿佛看不到终点,爆出一事,便立档一案,冒出一人,就逮捕一人。
这种不测,显然更令人心惊,也容易引起恐慌,要知道,从一个张进,就牵涉出上百人,那这上百人,背后又连着多少人,能牵出多少事?
这一点,没人能说清楚,但是,都不会乐观。因此,感人心之慌乱,政局之动荡,近来已经有不少大臣与言官向刘皇帝上奏,希望刘皇帝能够出面,就此番案件有个定论,尽快平息这场风波,以免人心浮动,毕竟,于朝廷而言,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而政潮汹涌而来,也唯有刘皇帝有这个能力与威望下个结论。
这些上奏的人中,目的显然也是复杂的,固然有老成持重者对这扩大化的吏治整饬感到担忧,怕引起朝政不稳,动摇朝廷根基。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怕调查再继续深入下去,会牵连到己身,毕竟就目前这个趋势,谁也不敢保证会是怎样的结果,而谁家又是完全清白,没有一点把柄,没有一个不肖子弟呢? ↑返回顶部↑
听其言,赵匡胤不由有些不悦,少有地迟疑道:“如此,那匡美今后的仕途岂不是毁了?”
赵匡义语气有些冷淡,反问道:“二哥以为,此事能否瞒得住?既然瞒不住,主动求个首告,还能求得一丝宽勉!
参与其中,可不只他一人,若是被旁人抢了先,抑或是让三法司给调查出来,届时局面可就彻底难以挽回!”
赵匡胤沉默了,赵匡义则继续道:“此番政情,已然愈演愈烈,陛下除了对滑州案有所示谕,于其他关联案件,可还没有一个说法!
而三法司,包括那武德司,如此紧咬着不放,缘由为何?这一场风波,不是能够轻易平息的,匡美身处漩涡,想要自救,就只能另辟蹊径!
犯了法,就要受到应有的惩戒,想要完全逃脱国法的制裁,最终只可能是事与愿违,甚至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即便有些手段,能够替其掩护,也只会是后患无穷!”
赵匡义说得已经算是明白透彻了,但也正因如此,赵匡胤才觉为难。大概也了解赵匡胤心里的矛盾之处,赵匡义继续道:“此次政情,盖因张进案引发,而张进,如今已是不足为道了,其犯行所涉之人,除相关官吏之外,更多的是谁,七八成都是勋贵子弟。
如今赵普为相,此人对勋贵的态度,不用我多说了,政事堂此番,定然不会无动于衷,我可以保证,牵涉其中的人,定然难以轻易脱身。
尤可忌者,这些年,陛下没少收到关于对勋贵限制的谏章,陛下是怎样的态度,二哥可能保证?”
提到这些,赵匡胤脸色立刻阴晴变化,显然,也感受到压力。
事实上,还有个办法,事情的起因,看起来都在张进身上,若是把这个麻烦的源头给终结了,或许应对的空间就会充足一些。而如今,想要张进死的人,只怕也不少。
但是,赵匡义没有提,也不愿意提,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也是遗祸无穷的手段。如果他们这些人,胆敢坏规矩,那深不可测的刘皇帝或许就要下场了,如果是那样,最终牵连到的,恐怕就不只是赵匡美了。
这一点,深知利害的赵匡义,绝对不为。
“此事之后,匡美或许会遭受惩罚,但那是他应得的,也该受到些教训,否则何以为诫?以其心性以及这些作为,也不适合在朝中为官了!”赵匡义继续道:“我们在,尚能保子侄们一份富贵,更多的,不便做,也不适合再做!”
“就如此吧!”赵匡胤还是被说服了,同意了赵匡义的意见。
第409章 法不责众
开宝九年冬天发生的滑州河工案,事件爆发地突然,影响扩散地迅速,而由此贪腐案件引发,逐渐演变成为朝廷打击贪墨违法的肃清政潮,朝野震惊,甚嚣尘上。
类似的情况,过去不是没有发生过,甚至可以数出一些例子,不论是当年的淮南案,还是赵砺案,乃是朝中的整风运动,哪一次不是牵涉颇多。
然而,都不如此番这般迅猛,这般深重,这般让人心惊,半个月的时间内,新立案件十数起,涉案官吏上百,不乏四五品高官以及占据要职的大臣,就像一颗颗连环地雷,随着法司调查的深入,一颗接着一颗地爆出来。
所涉之人,除了相关官吏之外,就是那些平时游离在朝野之间,如饕餮一般于灰色地带讨食的勋贵子弟了。
这大概也是同过去任何一次大案不同的地方,半个月内,被传召过堂讯问者就有二十多人,甚至还有数人直接被下狱了。
负责总领这些案件调查审讯的,乃是刑部尚书崔周度,这可是朝廷的老刑名了,从御史、按察一路做到刑部尚书,在朝廷法司体制内浸淫二十多年,经验自是丰富,经手过的大案要案,难计其数,处置的人也不乏权贵。
并且,此人性情刚烈,甚至可以用宁折不弯来形容,乾祐早年的时候,甚至敢直接向那些横行不法、恣意妄为的藩镇开抨,数度进言,要知道那个时期的藩镇节度身上可都贴着凶暴残忍的标签。
不管是用人,还是调查的态度,处置的手段,都明显透着一些不寻常,实在是显得太过冷硬了,那么多勋贵子弟,该过堂就过堂,该审问就审问,下狱都丝毫不客气,真就是一点体面都不留下。
而最让人感到震惊乃至惊恐的,是案件的调查,就仿佛看不到终点,爆出一事,便立档一案,冒出一人,就逮捕一人。
这种不测,显然更令人心惊,也容易引起恐慌,要知道,从一个张进,就牵涉出上百人,那这上百人,背后又连着多少人,能牵出多少事?
这一点,没人能说清楚,但是,都不会乐观。因此,感人心之慌乱,政局之动荡,近来已经有不少大臣与言官向刘皇帝上奏,希望刘皇帝能够出面,就此番案件有个定论,尽快平息这场风波,以免人心浮动,毕竟,于朝廷而言,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而政潮汹涌而来,也唯有刘皇帝有这个能力与威望下个结论。
这些上奏的人中,目的显然也是复杂的,固然有老成持重者对这扩大化的吏治整饬感到担忧,怕引起朝政不稳,动摇朝廷根基。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怕调查再继续深入下去,会牵连到己身,毕竟就目前这个趋势,谁也不敢保证会是怎样的结果,而谁家又是完全清白,没有一点把柄,没有一个不肖子弟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