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65节(3 / 4)
“陛下如此体恤将士,臣等焉能不效死尽忠?”听刘承祐这一番话,董遵诲一拱手,机灵地拜服道。
对此,刘承祐摆了摆手,说:“还是议一议,如何在减少伤亡的情况下,破了内城,消灭辽军!”
目光落在符彦卿身上,他毕竟是总指挥。符彦卿想了想,应道:“陛下,将士们,不分日夜,连续作战,虽是轮番上阵,但这四日两夜下来,夜难免疲惫。当然,辽军亦然,并且,比我们更加疲敝。臣建议,先占住城防,休整一两日,让将士们养精蓄锐。如论恢复的速度,辽军绝对抵不过我军,并且,如此苦战之余,稍给其喘息之机,应可泄其士气……”
“卫王不愧沙场宿将,对战局形势,可谓洞若观火,进言也颇合时宜!”刘承祐道:“将士连战辛苦,朕也有意,与其休息。不过,这休整的时间,总该做点其他事吧,不能让辽军安稳在内城休养!”
“陛下,此前辽军对我方多加骚扰,几无断绝,今郭城在手,我们亦可以此法反制,扰之,使其不得安宁!”高怀德说。
赵匡胤想了想,建议道:“可行劝降之事,战斗进行到如今的地步,形势已是十分明朗,那耶律挞烈或许心如铁石,但其麾下的辽兵未必如此。劝降之策,未必能成,但可以此动摇其军心。”
“疲敌之策,攻心之计,可用!但要起一锤定音之效,怕也不足!”刘承祐这么说。
这个时候,柴荣开口了,表情显得有些冷酷:“陛下,辽军放了一把大火,阻住我等攻势,我们自可效仿之。内城不大,可采集干草、柴木,堆集城下,再以霹雳车,将易燃柴油,抛入城中。
焚城!
辽军为免负担,把城中汉民全部迁出,我们也不必有任何忌讳!”
看了看柴荣,刘承祐心中不由暗叹,关键时刻,柴荣是十分果决狠辣的。不过,对其建议,刘承祐只有一个回应:“照此办理!”
接下来的三日,汉军在内城之外,如山一般地堆积干柴木薪,军中剩下的火油全部用上了,并且,紧急从应州调运了大量的石炭,用霹雳车往城内抛射。
面对汉军的做法,辽军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没有太多的办法。紧急自井中取水,那时杯水车薪。要么就看天,再下几场春雨,然而一连几日,都是晴天,并且天气越来越晴朗。
最终,在大汉“纵火犯”的操作下,一场剧烈的大火,将云中内城吞噬,守军被烧死、呛死、热死者无数。
待大火熄灭后,汉军从容入城。
第274章 厚葬之
在汉军的努力下,云中内城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熔炉,烈焰无情吞噬城中的生命,熬干他们的血肉,并且不断地添柴加火。自城中传出的凄厉惨叫,令城外的汉军都不禁头皮发麻。
火烧了近一日的功夫,方才平息,在高温的烘烤之下,城垣墙面已然生出了少许裂痕。得悉情况,刘承祐即遣数千众,各负木桶容器,取冷水以浇之,又以抛车发飞石猛击城墙,于是内城垮塌。
不过碍于余温尚高,只是牢牢地监视着,精兵陈列,严阵以待,做好出击准备。这一把大火,起到了破城、烧伤守军的效果,但要做到全歼,却也难。
内城虽小,但总有火焰覆盖不到的地方,在中心区域,耶律挞烈带人,紧急清楚一片空地,好几千人都瑟缩在此。
周围被烈火吞噬之时,这一片区域,就像一座孤岛,为了争夺生存的权力,辽军甚至发生了内讧。而攻防战斗进行到这个地步,经历了无数残酷与煎熬,耶律挞烈头一次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若非心腹之众的严密保护,或许他都会亡于乱军之中。
一直到第二日拂晓,汉军方才杀入城中,哪怕经过一夜的冷却,此时的内城仍能感受到余温,往里突进,将士的额头都不由自主地往下冒汗,可想而知,城中的辽军是怎样一副场景。
对于汉军之来攻,残余的辽军,基本没有做什么抵抗,望见汉军的身影,便纷纷弃械投降。一个个灰头土脸,惶惶不可终日,口干舌燥的他们,唯一的祈求,便是希望能够被带出城去,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这座人间炼狱。
当然,纷纷乞降的辽军之中,还有一些鹤立鸡群者,约有七百余人,他们在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的率领下,负隅顽抗。对此,汉军也没有什么好多说了,即行剿灭。
穷途末路,负隅顽抗,除了给汉军再添了些伤亡,并无更多的用处。率先入城清剿的,乃是折德扆所率保宁军,将帅也多给其薄面。
面对残敌的抗击,折德扆也给了极大的尊重,那便是不留余地,下令将之剿杀殆尽。年近六旬的耶律挞烈,厮杀并非其所长,但仍旧亲自提刀督战,但心情是一片怅惘。刀光剑影,也难以影响他的心绪,为了大辽,他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可惜的是,一切的图谋,终究抵挡不住绝对实力的碾压,外敌强若此,内部还不安宁。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
最终,在中了一箭流矢之后,耶律挞烈横刀自刎,不欲受俘虏之辱。显然,在长年的汉化之中,汉文化对于契丹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这是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临死之际,他还在挂念,国内局势如何,平叛情况如何。生命不断流逝,也只能冀望在苍穹盘旋的孤鹰能够将他的祝福带给辽帝。
对耶律挞烈而言,最可惜的,大概要数,在耶律璟面前夸下的海口,无法实现了。杀四万汉军,哪怕算上受伤的,也不足目标一半。 ↑返回顶部↑
对此,刘承祐摆了摆手,说:“还是议一议,如何在减少伤亡的情况下,破了内城,消灭辽军!”
目光落在符彦卿身上,他毕竟是总指挥。符彦卿想了想,应道:“陛下,将士们,不分日夜,连续作战,虽是轮番上阵,但这四日两夜下来,夜难免疲惫。当然,辽军亦然,并且,比我们更加疲敝。臣建议,先占住城防,休整一两日,让将士们养精蓄锐。如论恢复的速度,辽军绝对抵不过我军,并且,如此苦战之余,稍给其喘息之机,应可泄其士气……”
“卫王不愧沙场宿将,对战局形势,可谓洞若观火,进言也颇合时宜!”刘承祐道:“将士连战辛苦,朕也有意,与其休息。不过,这休整的时间,总该做点其他事吧,不能让辽军安稳在内城休养!”
“陛下,此前辽军对我方多加骚扰,几无断绝,今郭城在手,我们亦可以此法反制,扰之,使其不得安宁!”高怀德说。
赵匡胤想了想,建议道:“可行劝降之事,战斗进行到如今的地步,形势已是十分明朗,那耶律挞烈或许心如铁石,但其麾下的辽兵未必如此。劝降之策,未必能成,但可以此动摇其军心。”
“疲敌之策,攻心之计,可用!但要起一锤定音之效,怕也不足!”刘承祐这么说。
这个时候,柴荣开口了,表情显得有些冷酷:“陛下,辽军放了一把大火,阻住我等攻势,我们自可效仿之。内城不大,可采集干草、柴木,堆集城下,再以霹雳车,将易燃柴油,抛入城中。
焚城!
辽军为免负担,把城中汉民全部迁出,我们也不必有任何忌讳!”
看了看柴荣,刘承祐心中不由暗叹,关键时刻,柴荣是十分果决狠辣的。不过,对其建议,刘承祐只有一个回应:“照此办理!”
接下来的三日,汉军在内城之外,如山一般地堆积干柴木薪,军中剩下的火油全部用上了,并且,紧急从应州调运了大量的石炭,用霹雳车往城内抛射。
面对汉军的做法,辽军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没有太多的办法。紧急自井中取水,那时杯水车薪。要么就看天,再下几场春雨,然而一连几日,都是晴天,并且天气越来越晴朗。
最终,在大汉“纵火犯”的操作下,一场剧烈的大火,将云中内城吞噬,守军被烧死、呛死、热死者无数。
待大火熄灭后,汉军从容入城。
第274章 厚葬之
在汉军的努力下,云中内城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熔炉,烈焰无情吞噬城中的生命,熬干他们的血肉,并且不断地添柴加火。自城中传出的凄厉惨叫,令城外的汉军都不禁头皮发麻。
火烧了近一日的功夫,方才平息,在高温的烘烤之下,城垣墙面已然生出了少许裂痕。得悉情况,刘承祐即遣数千众,各负木桶容器,取冷水以浇之,又以抛车发飞石猛击城墙,于是内城垮塌。
不过碍于余温尚高,只是牢牢地监视着,精兵陈列,严阵以待,做好出击准备。这一把大火,起到了破城、烧伤守军的效果,但要做到全歼,却也难。
内城虽小,但总有火焰覆盖不到的地方,在中心区域,耶律挞烈带人,紧急清楚一片空地,好几千人都瑟缩在此。
周围被烈火吞噬之时,这一片区域,就像一座孤岛,为了争夺生存的权力,辽军甚至发生了内讧。而攻防战斗进行到这个地步,经历了无数残酷与煎熬,耶律挞烈头一次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若非心腹之众的严密保护,或许他都会亡于乱军之中。
一直到第二日拂晓,汉军方才杀入城中,哪怕经过一夜的冷却,此时的内城仍能感受到余温,往里突进,将士的额头都不由自主地往下冒汗,可想而知,城中的辽军是怎样一副场景。
对于汉军之来攻,残余的辽军,基本没有做什么抵抗,望见汉军的身影,便纷纷弃械投降。一个个灰头土脸,惶惶不可终日,口干舌燥的他们,唯一的祈求,便是希望能够被带出城去,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这座人间炼狱。
当然,纷纷乞降的辽军之中,还有一些鹤立鸡群者,约有七百余人,他们在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的率领下,负隅顽抗。对此,汉军也没有什么好多说了,即行剿灭。
穷途末路,负隅顽抗,除了给汉军再添了些伤亡,并无更多的用处。率先入城清剿的,乃是折德扆所率保宁军,将帅也多给其薄面。
面对残敌的抗击,折德扆也给了极大的尊重,那便是不留余地,下令将之剿杀殆尽。年近六旬的耶律挞烈,厮杀并非其所长,但仍旧亲自提刀督战,但心情是一片怅惘。刀光剑影,也难以影响他的心绪,为了大辽,他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可惜的是,一切的图谋,终究抵挡不住绝对实力的碾压,外敌强若此,内部还不安宁。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
最终,在中了一箭流矢之后,耶律挞烈横刀自刎,不欲受俘虏之辱。显然,在长年的汉化之中,汉文化对于契丹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这是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临死之际,他还在挂念,国内局势如何,平叛情况如何。生命不断流逝,也只能冀望在苍穹盘旋的孤鹰能够将他的祝福带给辽帝。
对耶律挞烈而言,最可惜的,大概要数,在耶律璟面前夸下的海口,无法实现了。杀四万汉军,哪怕算上受伤的,也不足目标一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