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42节(3 / 4)
柴荣说的这笔账,已经是极理想状态下得出的结论了,而粮食,却只是大军作战中最基本的一项损耗,但是最能说明问题一项消耗。从中也能看出,为了此次北伐战争,朝廷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而刘承祐几乎能够想象出,从魏仁溥、薛居正,到李处耘,这些负责军需后勤的官员将吏,是如何头疼的一种表现。
不过,再是艰难,却也无法动摇刘承祐的心志,反而催发了他更加积极进取的动力与意志,就如此前在运河观辎重转运时所发出的感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没有失败的余地。
考虑了一会,刘承祐以一种极其冷静的表现,吩咐道:“这些情况,当及时反馈与东京,行营后方,都当做好应对,做好更充足的准备,该征调则征调,该补充补充,仗才开个头,没有迟疑畏难的道理!”
“是!”郭荣应命,对于刘承祐这番坚定的姿态很是欣赏。
从七月下旬战端开启,到这九月上旬为止,前后近五十天的时间,大汉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受创最深的就是幽燕,别看对辽军也造成了不小的杀伤,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事实上,幽燕地区,已经被打烂……
而柴荣,说实话,并没有对幽燕士民表示多少同情。包括刘承祐也一样,他常有爱民之举,怜民之思,但更多的考虑还在于他的统治。
在后勤补给的问题上,刘承祐没有就此继续研究下去,而是看了看几人,说:“这段时间以来,仗打得不错,朕从东京开始,及至途中,是屡收捷报!”
“还仰赖陛下威名保佑!”安审琦这么说。
“客套话就不用说了!”刘承祐扬扬手,看着安审琦,严肃道:“说说辽军的情况吧,还有,接下来大军如何动向,与此前筹划,可有变化,这些你们应当有所商量吧!”
闻问,由柴荣禀道:“陛下,自我大军北上幽州之后,辽军便已经尽数收缩,只有少量的游骑仍在活动,仅为刺探之事,不敢再行深入。臣等讨论过,辽军这是打算凭借关城之防,继续消耗我军的兵锋士气,拖延待机。
而我军前者所取得的战果虽然不菲,但以汉族军、渤海、奚人的损失为主。对于契丹本部的人马将士,打击却不够深刻,损失并不算太严重!
辽军明面上败绩甚多,但未伤根本,其手中的实力,仍旧不俗!”
见柴荣他们能有如此认识,未因胜而骄,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刘承祐下意识的心安不少。底下的将士可以骄狂,但唯独统帅,作为大军的头脑中枢,不能轻敌大意。
“对于这种局面,下一步如何进展?”刘承祐问。
柴荣道:“臣等以为,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北上主动进攻,一为檀州,二为居庸关。辽军的防御布置,显然有以此二地互为犄角的想法,我军则寻而破之,檀州为主,居庸为辅。
若拔之,辽军在燕南地区最重要的一颗钉子就拔除了,其后便可集中精力对付居庸关方向的辽军主力。
至于遵化方向,可遣一偏师监视。而滦平方向,此前,行营同意了马全义经略东路的建议,已给他们补充了五万人马,以攻代守,既可经略卢龙地区,也拱卫东面,阻遏榆关道方向的辽军援军,让大军专事对付幽州北面的辽军!”
对于柴荣等人的设想,刘承祐并没有提出异议,至于分兵,更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实力足够。事实上,汉辽双方都知道,此番交战,主战场就在檀州及居庸关地区。
因为地形地势的缘故,辽军主力南来,必走居庸关,从其他地区翻山越岭,可能性不大。而如果这两处有失,那么对战争的主动权将彻底落入汉军的手中。
“檀州守军实力如何?”刘承祐问。
“檀州由辽南枢密萧思温镇守,兵力大概在四万左右,汉胡夹杂,其若采取死守,可倾力而破之!”柴荣肯定地说道。
“那就打!”刘承祐果断道,看着几人:“朕倒要看看,守城的本事,契丹人学到了多少!”
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
九月秋高气爽马肥,万里无云,因为汉辽战争的缘故,天地之间都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而作为主战场的燕云地区,则更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味道,仿若大劫之至,躁动难安。
辽归化州,文德县,此为原武州治地,十数万辽军已然集结于此。在幽燕地区鏖战的这段时间,辽国境内,可是一点都没有放松,征发部卒、南下作战的步伐进行得很快。
即便以辽国所控区域之大,部族分布之广,等到汉帝刘承祐抵达幽州之时,辽军大股部队也陆续南下集结,并屯驻于文德县。
与汉军一样的,辽国也是皇帝耶律璟亲征,两个年纪相仿,并掌控着同时代东亚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的君主,将第一次发生正面碰撞,这一碰,就是惊天动地。
汉帝国这边大举动兵,倾国之力,辽王朝这边,动静同样不小,殿帐宿卫军、诸部部卒军、各地州县军以及征召的仆从军,加起来,其动员的军队也超过三十万了。
这样规模的兵力,已然堪比当年耶律德光灭晋了,并且精锐齐出,未尝余力,仅从数量上来说,这已经是辽国十分之一的人口了。 ↑返回顶部↑
而刘承祐几乎能够想象出,从魏仁溥、薛居正,到李处耘,这些负责军需后勤的官员将吏,是如何头疼的一种表现。
不过,再是艰难,却也无法动摇刘承祐的心志,反而催发了他更加积极进取的动力与意志,就如此前在运河观辎重转运时所发出的感慨,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没有失败的余地。
考虑了一会,刘承祐以一种极其冷静的表现,吩咐道:“这些情况,当及时反馈与东京,行营后方,都当做好应对,做好更充足的准备,该征调则征调,该补充补充,仗才开个头,没有迟疑畏难的道理!”
“是!”郭荣应命,对于刘承祐这番坚定的姿态很是欣赏。
从七月下旬战端开启,到这九月上旬为止,前后近五十天的时间,大汉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受创最深的就是幽燕,别看对辽军也造成了不小的杀伤,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事实上,幽燕地区,已经被打烂……
而柴荣,说实话,并没有对幽燕士民表示多少同情。包括刘承祐也一样,他常有爱民之举,怜民之思,但更多的考虑还在于他的统治。
在后勤补给的问题上,刘承祐没有就此继续研究下去,而是看了看几人,说:“这段时间以来,仗打得不错,朕从东京开始,及至途中,是屡收捷报!”
“还仰赖陛下威名保佑!”安审琦这么说。
“客套话就不用说了!”刘承祐扬扬手,看着安审琦,严肃道:“说说辽军的情况吧,还有,接下来大军如何动向,与此前筹划,可有变化,这些你们应当有所商量吧!”
闻问,由柴荣禀道:“陛下,自我大军北上幽州之后,辽军便已经尽数收缩,只有少量的游骑仍在活动,仅为刺探之事,不敢再行深入。臣等讨论过,辽军这是打算凭借关城之防,继续消耗我军的兵锋士气,拖延待机。
而我军前者所取得的战果虽然不菲,但以汉族军、渤海、奚人的损失为主。对于契丹本部的人马将士,打击却不够深刻,损失并不算太严重!
辽军明面上败绩甚多,但未伤根本,其手中的实力,仍旧不俗!”
见柴荣他们能有如此认识,未因胜而骄,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刘承祐下意识的心安不少。底下的将士可以骄狂,但唯独统帅,作为大军的头脑中枢,不能轻敌大意。
“对于这种局面,下一步如何进展?”刘承祐问。
柴荣道:“臣等以为,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北上主动进攻,一为檀州,二为居庸关。辽军的防御布置,显然有以此二地互为犄角的想法,我军则寻而破之,檀州为主,居庸为辅。
若拔之,辽军在燕南地区最重要的一颗钉子就拔除了,其后便可集中精力对付居庸关方向的辽军主力。
至于遵化方向,可遣一偏师监视。而滦平方向,此前,行营同意了马全义经略东路的建议,已给他们补充了五万人马,以攻代守,既可经略卢龙地区,也拱卫东面,阻遏榆关道方向的辽军援军,让大军专事对付幽州北面的辽军!”
对于柴荣等人的设想,刘承祐并没有提出异议,至于分兵,更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实力足够。事实上,汉辽双方都知道,此番交战,主战场就在檀州及居庸关地区。
因为地形地势的缘故,辽军主力南来,必走居庸关,从其他地区翻山越岭,可能性不大。而如果这两处有失,那么对战争的主动权将彻底落入汉军的手中。
“檀州守军实力如何?”刘承祐问。
“檀州由辽南枢密萧思温镇守,兵力大概在四万左右,汉胡夹杂,其若采取死守,可倾力而破之!”柴荣肯定地说道。
“那就打!”刘承祐果断道,看着几人:“朕倒要看看,守城的本事,契丹人学到了多少!”
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
九月秋高气爽马肥,万里无云,因为汉辽战争的缘故,天地之间都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而作为主战场的燕云地区,则更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味道,仿若大劫之至,躁动难安。
辽归化州,文德县,此为原武州治地,十数万辽军已然集结于此。在幽燕地区鏖战的这段时间,辽国境内,可是一点都没有放松,征发部卒、南下作战的步伐进行得很快。
即便以辽国所控区域之大,部族分布之广,等到汉帝刘承祐抵达幽州之时,辽军大股部队也陆续南下集结,并屯驻于文德县。
与汉军一样的,辽国也是皇帝耶律璟亲征,两个年纪相仿,并掌控着同时代东亚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的君主,将第一次发生正面碰撞,这一碰,就是惊天动地。
汉帝国这边大举动兵,倾国之力,辽王朝这边,动静同样不小,殿帐宿卫军、诸部部卒军、各地州县军以及征召的仆从军,加起来,其动员的军队也超过三十万了。
这样规模的兵力,已然堪比当年耶律德光灭晋了,并且精锐齐出,未尝余力,仅从数量上来说,这已经是辽国十分之一的人口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