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42节(1 / 4)
当然,汉军的到来,也预示着,幽州城彻底落入大汉的掌控之中。事实上,安审琦率众北上之后,所做所为,最主要的事,并非同辽军作战,而是顺利地做好幽州城的接收,将之打造成真正的大军前进基地。
虽然前期已经有过足够的沟通,但真正要落实下来,仍旧需要小心,毕竟要顾及到燕军燕民的感情。所幸,在前面对抗辽军的数十日中,双方并肩作战,汉军全力对敌,双方之间,还是产生了一些亲近的感情,隔阂有所消除。
当然,汉燕联军之中,要说同心同德,相亲相爱,也是不可能的。这么多汉军之中,难免有骄兵悍将,跋扈嚣张的人,看不起燕军的,大有人在。对于这种情况,将帅们只能尽量劝导克制,然而若有表现过头的,作为都监的柴荣也是毫不手软地处置。
柴荣是十分有大局观的一个人,心里深切地知道,此番北伐,与辽军鏖战是一大挑战,但想要心无旁骛,全力应对之,安抚好幽燕的官军民,就是重中之重。否则,燕军如不稳,终究会造成隐患。
前者,马全义等先行北上的汉军,为何会不惜伤亡,全力以赴,驰援燕军、燕民,就是有这层考虑,有上层的将帅在指示。而这段时间下来,收效甚佳。
在万众恭迎下,御驾缓缓朝州城而去,天子亲自站在车辕上,接受将士们的欢呼,挥手致意前后达两刻钟。这样的举动,可让身边的护卫们紧张过头了,刘承祐的这种选择,是有风险的,若是有些异心份子,趁机施放冷箭什么的,哪怕护卫严密,也未必能保全。
当然,皇帝这番虽显轻慢但极具胆魄的表现,所取得的效果还是十分轰动的。
“元辅,我们又有两年未见了吧!”在进城之前,刘承祐让燕王赵匡赞亲登銮驾,与之谈话,连称呼都变了。
赵匡赞则以一个规矩的姿势,小心地坐着,受宠若惊的样子。天子法驾,他还是第一次乘坐,两年前,刘承祐北巡之时,曾派安守忠驱御驾相迎,不过那次赵匡赞识趣地没有坐,如今则更加谦恭了。但这份谦恭之中,也带着少许释然与放松。
“整整两年啊!”赵匡赞嘴角带着笑容,应道:“陛下还是这般神采四溢,威仪孔时,令臣心折啊!”
听其言,刘承祐立刻哈哈大笑了两声。不是被他的恭维之词给迷惑了,而是对赵匡赞的这种态度满意。
看着他神情收敛了些,刘承祐说:“元辅坐镇幽州多年,深悉敌情,此番伐辽,还将仰赖你辅助,击败契丹,收复关山!”
见皇帝说得严肃,赵匡赞也表现得十分郑重,拱手应道:“臣必然全力以赴!不瞒陛下,臣早有心北击契丹,一雪前耻,只是碍于实力不足,又无陛下诏旨。此番辽军主动寻衅,陛下振奋豪情,慨然降诏,有志之士,无不热血沸腾,踊跃作战,杀贼报国!”
刘承祐不由颔首,说:“卿能有此志向,朕甚慰。此番,便是酬你志向之时!”
说着,刘承祐又关心道:“朕听闻,七八月间,辽骑肆虐,幽燕军民,伤亡不小,罹难颇多吧!”
听刘承祐提及此,赵匡赞不由微叹,应道:“此番,辽军作风异常狠辣,专事杀人,毁坏田舍,轻骑所过,几成白地。显然,辽军是想通过此法,崩坏幽州,扰乱治安,以此牵扯我军的精力。
所幸,军民协力同心,依城据堡,竭力抵抗,又有河北边军的全力救援,方压制住辽军的气焰。即便如此,臣下属军队,在前后的交战中,也伤亡了4000余人。
但伤亡更重的,还是各州的百姓,受戮于辽军刀下者,逾万,因其而毁家者,数千户,而田地被毁者,更难以计数,诸多麦菽,未及收割,已焚燹。并有为数不少的百姓,为了抢收粮食,被辽军所害!”
赵匡赞说起这些情况时,语气有些低沉,他素以宽厚著称,也爱护百姓,治下黎民遭此浩劫,当然难免伤感。
听其言,刘承祐也跟着叹了句:“着实苦了幽燕百姓了!待北伐成功后,当好生补偿他们!”
“陛下有此仁爱之心,何愁百姓感念归心!”闻之,赵匡赞说道:“因契丹人暴虐,肆意杀戮,也激起了百姓的抵抗之心,全燕汉民,无不咬牙切齿,支持大汉北伐辽国!”
刘承祐点了点头,却没有再多说话,反而陷入了思虑,心里对于战争、兴亡,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北伐战争,幽燕百姓遭受的苦难,或许只是个开端。而亲征以来,刘承祐一路所见,为支持北伐,朝廷付出的代价,大汉军民奉献的牺牲,他这心里,生出了不小忧患意识,那就是,大汉的百姓能够承受这种级别的动员多久?又能承受几次?
或许对于功业,自己该再重新认识一下,否则沉浸其中,而不知自省,怕有一日,会成为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那对国家百姓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刘承祐的疑思,被幽州城内的欢呼声所打扰了,猛然惊醒,看向安静地坐在一旁的赵匡赞,笑道:“朕一时走神了,卿且见谅!”
“陛下言重了!陛下所思,必是军国大事,为了大汉,真真是殚精竭虑,臣钦佩之至!”赵匡赞又吹捧了一句。
刘承祐摇了摇头,却不禁朝着銮驾之外张望着,幽州的士民,云集道路两侧,坊舍之中,也有不少探头探脑,满带惊奇看着御驾行过的人,整个一片人头攒动、欢声不绝的场面。
见此景,刘承祐略带好奇地问道:“这些士民,是谁安排的?”
闻言,赵匡赞轻轻摇头,应道:“大战在即,重兵云集,肃杀之气,遍布全城,臣等岂会强迫百姓,以充场面。这些士民,应当都是得知天子法驾临幸,自发前来迎候陛恭。”
“朕在燕民之中,能有如此声望?”刘承祐眉头微微挑动了一下。 ↑返回顶部↑
虽然前期已经有过足够的沟通,但真正要落实下来,仍旧需要小心,毕竟要顾及到燕军燕民的感情。所幸,在前面对抗辽军的数十日中,双方并肩作战,汉军全力对敌,双方之间,还是产生了一些亲近的感情,隔阂有所消除。
当然,汉燕联军之中,要说同心同德,相亲相爱,也是不可能的。这么多汉军之中,难免有骄兵悍将,跋扈嚣张的人,看不起燕军的,大有人在。对于这种情况,将帅们只能尽量劝导克制,然而若有表现过头的,作为都监的柴荣也是毫不手软地处置。
柴荣是十分有大局观的一个人,心里深切地知道,此番北伐,与辽军鏖战是一大挑战,但想要心无旁骛,全力应对之,安抚好幽燕的官军民,就是重中之重。否则,燕军如不稳,终究会造成隐患。
前者,马全义等先行北上的汉军,为何会不惜伤亡,全力以赴,驰援燕军、燕民,就是有这层考虑,有上层的将帅在指示。而这段时间下来,收效甚佳。
在万众恭迎下,御驾缓缓朝州城而去,天子亲自站在车辕上,接受将士们的欢呼,挥手致意前后达两刻钟。这样的举动,可让身边的护卫们紧张过头了,刘承祐的这种选择,是有风险的,若是有些异心份子,趁机施放冷箭什么的,哪怕护卫严密,也未必能保全。
当然,皇帝这番虽显轻慢但极具胆魄的表现,所取得的效果还是十分轰动的。
“元辅,我们又有两年未见了吧!”在进城之前,刘承祐让燕王赵匡赞亲登銮驾,与之谈话,连称呼都变了。
赵匡赞则以一个规矩的姿势,小心地坐着,受宠若惊的样子。天子法驾,他还是第一次乘坐,两年前,刘承祐北巡之时,曾派安守忠驱御驾相迎,不过那次赵匡赞识趣地没有坐,如今则更加谦恭了。但这份谦恭之中,也带着少许释然与放松。
“整整两年啊!”赵匡赞嘴角带着笑容,应道:“陛下还是这般神采四溢,威仪孔时,令臣心折啊!”
听其言,刘承祐立刻哈哈大笑了两声。不是被他的恭维之词给迷惑了,而是对赵匡赞的这种态度满意。
看着他神情收敛了些,刘承祐说:“元辅坐镇幽州多年,深悉敌情,此番伐辽,还将仰赖你辅助,击败契丹,收复关山!”
见皇帝说得严肃,赵匡赞也表现得十分郑重,拱手应道:“臣必然全力以赴!不瞒陛下,臣早有心北击契丹,一雪前耻,只是碍于实力不足,又无陛下诏旨。此番辽军主动寻衅,陛下振奋豪情,慨然降诏,有志之士,无不热血沸腾,踊跃作战,杀贼报国!”
刘承祐不由颔首,说:“卿能有此志向,朕甚慰。此番,便是酬你志向之时!”
说着,刘承祐又关心道:“朕听闻,七八月间,辽骑肆虐,幽燕军民,伤亡不小,罹难颇多吧!”
听刘承祐提及此,赵匡赞不由微叹,应道:“此番,辽军作风异常狠辣,专事杀人,毁坏田舍,轻骑所过,几成白地。显然,辽军是想通过此法,崩坏幽州,扰乱治安,以此牵扯我军的精力。
所幸,军民协力同心,依城据堡,竭力抵抗,又有河北边军的全力救援,方压制住辽军的气焰。即便如此,臣下属军队,在前后的交战中,也伤亡了4000余人。
但伤亡更重的,还是各州的百姓,受戮于辽军刀下者,逾万,因其而毁家者,数千户,而田地被毁者,更难以计数,诸多麦菽,未及收割,已焚燹。并有为数不少的百姓,为了抢收粮食,被辽军所害!”
赵匡赞说起这些情况时,语气有些低沉,他素以宽厚著称,也爱护百姓,治下黎民遭此浩劫,当然难免伤感。
听其言,刘承祐也跟着叹了句:“着实苦了幽燕百姓了!待北伐成功后,当好生补偿他们!”
“陛下有此仁爱之心,何愁百姓感念归心!”闻之,赵匡赞说道:“因契丹人暴虐,肆意杀戮,也激起了百姓的抵抗之心,全燕汉民,无不咬牙切齿,支持大汉北伐辽国!”
刘承祐点了点头,却没有再多说话,反而陷入了思虑,心里对于战争、兴亡,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因北伐战争,幽燕百姓遭受的苦难,或许只是个开端。而亲征以来,刘承祐一路所见,为支持北伐,朝廷付出的代价,大汉军民奉献的牺牲,他这心里,生出了不小忧患意识,那就是,大汉的百姓能够承受这种级别的动员多久?又能承受几次?
或许对于功业,自己该再重新认识一下,否则沉浸其中,而不知自省,怕有一日,会成为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那对国家百姓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刘承祐的疑思,被幽州城内的欢呼声所打扰了,猛然惊醒,看向安静地坐在一旁的赵匡赞,笑道:“朕一时走神了,卿且见谅!”
“陛下言重了!陛下所思,必是军国大事,为了大汉,真真是殚精竭虑,臣钦佩之至!”赵匡赞又吹捧了一句。
刘承祐摇了摇头,却不禁朝着銮驾之外张望着,幽州的士民,云集道路两侧,坊舍之中,也有不少探头探脑,满带惊奇看着御驾行过的人,整个一片人头攒动、欢声不绝的场面。
见此景,刘承祐略带好奇地问道:“这些士民,是谁安排的?”
闻言,赵匡赞轻轻摇头,应道:“大战在即,重兵云集,肃杀之气,遍布全城,臣等岂会强迫百姓,以充场面。这些士民,应当都是得知天子法驾临幸,自发前来迎候陛恭。”
“朕在燕民之中,能有如此声望?”刘承祐眉头微微挑动了一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