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387节(3 / 4)
“陛下!”卢多逊道:“相较之下,甘州回鹘对大汉,还是抱有一定善意的,眼下其可汗为药罗葛仁裕,被前朝封为奉化可汗。臣等往返经甘州,都受到了其极大的礼遇,并进言,今岁当遣使携重礼,再度来朝进贡!”
稍微消化了一下信息,刘承祐又问:“归义军呢?”
提及归义军,卢多逊表情郑重了些,说道:“自张淮深后,归义军的势力不断收缩,丢了甘州,使得甘州以南的广大地区为诸虏占据,至张承奉时,只余瓜、沙二州了,一直持续至今。
四十二年前,沙州大族出身的曹议金取代了张氏,如今已经传至第四代,目前当政者为曹元忠,为曹议金之子。
曹氏当政的这些年,未敢再同周边势力交恶,始终致力于维护关系,通过与回鹘及诸族联姻、贸易的方式,保持和平。是故,这四十多年来,瓜、沙的局势还算稳定,民心依附。”
“听你之言,朕总算明白,你为何会说西北情势混乱复杂,却保持着整体的稳定!”刘承祐笑了,以一种调侃的语气道:“原因却在这些势力,都是不惜手段,改善关系,维护和平啊……”
调侃归调侃,笑容一敛,刘承祐认真地问道:“依你之见,归义军对朝廷态度如何,瓜、沙的汉民对朝廷感观如何?”
“说实话!”刘承祐严肃地提醒道。
“不瞒陛下!”卢多逊道:“归义军立足西北近百年,虽名称中原节度,并且到如今仍旧打着朝廷臣属的旗号聚拢人心,实则自成一国。曹氏虽然也积极与中原交通,不过欲求倚恃罢了,历数其政,都是为了维护曹氏的统治与归义军的安全。
其可为朝廷臣属,但如欲将之纳入掌控,必起冲突。至于瓜沙的汉人遗民,常年与中原交通断绝,有的人至今尚不知大汉已雄立于东方……”
卢多逊的话,让刘承祐沉默了一阵,眼珠子慢悠悠地转了两圈,沉凝的表情恢复了释然,轻笑给出一个评价:“中唐以来,中原痛失陇右、河西,大唐故地,竟为胡虏所据,汉民沉沦。不论如何,在与中原交通断绝的情况下,归义军能在瓜、沙坚持这么多年,给西北汉民保留下一片栖息繁衍的净土,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都是有功的……”
第117章 一图一册
“陛下,有一事,值得朝廷倍加警惕!”卢多逊拱手。
“你说!”收起了感慨的情绪,刘承祐看向他。
卢多逊严肃道:“就臣所观,河西脱离中原多年,中原的影响已然衰弱到一定的境地,大唐旧土受到诸胡的严重侵占,当地遗民也日渐衰微,虽保留一定汉俗,却也颇受胡风影响,与之融合,不再认为自己是朝廷子民。即便是归义军,也不例外,胡风浓重。
这是一个十分糟糕的情况,朝廷若不求变,采取措施,长此以往,河西故地将彻底为诸胡所据,从土地城池,到文化传统,俱与中原割裂,不复为朝廷所有……”
卢多逊的话,引起了刘承祐的思考,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既有”之画面,更加深其重视。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道:“可以想见,长年以来,朝廷在河西力量衰退,甚至已无实际影响,大片的土地胡虏所占据。
大唐遗民、旧民们,得不到朝廷的保护与支持,群狼环伺之间,要艰难生存,自然会求变,以适应之。这样的情况下,朕岂能舍望他们,对朝廷保持忠诚与顺服?”
对于西北的情况,刘承祐看起来,是秉持着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显得十分坦荡。或许感慨,或许惋惜,也有发兵收复旧土、拯溺遗民的豪情志向,就是没有那种偏激的愤恨,毕竟,前朝种下的因,方得今之果,他看得很开,只是打算尽力挽回,收拾旧河山。
“朕遣你们西行,既为了解刺探河西的情况,也想通过你们这支使团,向西北遗民宣告,大唐虽亡,大汉犹在!终有一日,大汉的旗帜,当遍插河西诸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当再度打通,大汉的声威与荣耀,当广传西域……”刘承祐郑重地说道,像立誓一般。
闻之,卢多逊面露雀跃,起身便道:“臣,愿为驾下牛马走,任凭驱使,辅助圣主,成就西进大业!”
一旁王探事,也跟着拜倒,说:“臣也一样!”
摆了摆手,刘承祐这才看向这个一直沉默寡言的汉子,温和道:“你是武德司的人,带队护卫使团?叫什么名字?”
“正是,小的名叫王寅武!”王探事稍显局促,这还是他头一次觐见皇帝。
“能将西使队伍安全带回,不容易啊!”刘承祐说。
“小的受命,唯有恪尽职责,宁死不惜!”王寅武严肃道,对皇帝保持着异常的恭敬。
从李少游时期起,武德司便形成了一种文化,以天子鹰犬爪牙自居,对皇权的敬畏,慢慢地融入骨子里。
“好!”刘承祐赞许道:“就是因为你这样豪杰志士,大汉方能不断强大昌盛!”
边上,卢多逊也开口说:“西行途中,险地颇多,荒滩、戈壁、沙漠,马匪、流寇横行,再兼一些对大汉抱有敌意的部卒,臣等这一路,历险无数,几度徘徊于生死边缘,有赖王探事,尽力以保,方才完成使务,得全性命归来!”
“回来了多少人?”刘承祐问道。 ↑返回顶部↑
稍微消化了一下信息,刘承祐又问:“归义军呢?”
提及归义军,卢多逊表情郑重了些,说道:“自张淮深后,归义军的势力不断收缩,丢了甘州,使得甘州以南的广大地区为诸虏占据,至张承奉时,只余瓜、沙二州了,一直持续至今。
四十二年前,沙州大族出身的曹议金取代了张氏,如今已经传至第四代,目前当政者为曹元忠,为曹议金之子。
曹氏当政的这些年,未敢再同周边势力交恶,始终致力于维护关系,通过与回鹘及诸族联姻、贸易的方式,保持和平。是故,这四十多年来,瓜、沙的局势还算稳定,民心依附。”
“听你之言,朕总算明白,你为何会说西北情势混乱复杂,却保持着整体的稳定!”刘承祐笑了,以一种调侃的语气道:“原因却在这些势力,都是不惜手段,改善关系,维护和平啊……”
调侃归调侃,笑容一敛,刘承祐认真地问道:“依你之见,归义军对朝廷态度如何,瓜、沙的汉民对朝廷感观如何?”
“说实话!”刘承祐严肃地提醒道。
“不瞒陛下!”卢多逊道:“归义军立足西北近百年,虽名称中原节度,并且到如今仍旧打着朝廷臣属的旗号聚拢人心,实则自成一国。曹氏虽然也积极与中原交通,不过欲求倚恃罢了,历数其政,都是为了维护曹氏的统治与归义军的安全。
其可为朝廷臣属,但如欲将之纳入掌控,必起冲突。至于瓜沙的汉人遗民,常年与中原交通断绝,有的人至今尚不知大汉已雄立于东方……”
卢多逊的话,让刘承祐沉默了一阵,眼珠子慢悠悠地转了两圈,沉凝的表情恢复了释然,轻笑给出一个评价:“中唐以来,中原痛失陇右、河西,大唐故地,竟为胡虏所据,汉民沉沦。不论如何,在与中原交通断绝的情况下,归义军能在瓜、沙坚持这么多年,给西北汉民保留下一片栖息繁衍的净土,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都是有功的……”
第117章 一图一册
“陛下,有一事,值得朝廷倍加警惕!”卢多逊拱手。
“你说!”收起了感慨的情绪,刘承祐看向他。
卢多逊严肃道:“就臣所观,河西脱离中原多年,中原的影响已然衰弱到一定的境地,大唐旧土受到诸胡的严重侵占,当地遗民也日渐衰微,虽保留一定汉俗,却也颇受胡风影响,与之融合,不再认为自己是朝廷子民。即便是归义军,也不例外,胡风浓重。
这是一个十分糟糕的情况,朝廷若不求变,采取措施,长此以往,河西故地将彻底为诸胡所据,从土地城池,到文化传统,俱与中原割裂,不复为朝廷所有……”
卢多逊的话,引起了刘承祐的思考,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既有”之画面,更加深其重视。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道:“可以想见,长年以来,朝廷在河西力量衰退,甚至已无实际影响,大片的土地胡虏所占据。
大唐遗民、旧民们,得不到朝廷的保护与支持,群狼环伺之间,要艰难生存,自然会求变,以适应之。这样的情况下,朕岂能舍望他们,对朝廷保持忠诚与顺服?”
对于西北的情况,刘承祐看起来,是秉持着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显得十分坦荡。或许感慨,或许惋惜,也有发兵收复旧土、拯溺遗民的豪情志向,就是没有那种偏激的愤恨,毕竟,前朝种下的因,方得今之果,他看得很开,只是打算尽力挽回,收拾旧河山。
“朕遣你们西行,既为了解刺探河西的情况,也想通过你们这支使团,向西北遗民宣告,大唐虽亡,大汉犹在!终有一日,大汉的旗帜,当遍插河西诸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当再度打通,大汉的声威与荣耀,当广传西域……”刘承祐郑重地说道,像立誓一般。
闻之,卢多逊面露雀跃,起身便道:“臣,愿为驾下牛马走,任凭驱使,辅助圣主,成就西进大业!”
一旁王探事,也跟着拜倒,说:“臣也一样!”
摆了摆手,刘承祐这才看向这个一直沉默寡言的汉子,温和道:“你是武德司的人,带队护卫使团?叫什么名字?”
“正是,小的名叫王寅武!”王探事稍显局促,这还是他头一次觐见皇帝。
“能将西使队伍安全带回,不容易啊!”刘承祐说。
“小的受命,唯有恪尽职责,宁死不惜!”王寅武严肃道,对皇帝保持着异常的恭敬。
从李少游时期起,武德司便形成了一种文化,以天子鹰犬爪牙自居,对皇权的敬畏,慢慢地融入骨子里。
“好!”刘承祐赞许道:“就是因为你这样豪杰志士,大汉方能不断强大昌盛!”
边上,卢多逊也开口说:“西行途中,险地颇多,荒滩、戈壁、沙漠,马匪、流寇横行,再兼一些对大汉抱有敌意的部卒,臣等这一路,历险无数,几度徘徊于生死边缘,有赖王探事,尽力以保,方才完成使务,得全性命归来!”
“回来了多少人?”刘承祐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