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222节(1 / 4)
“听闻那何敬洙乃唐军宿将,一生戎马,起于毫末,经历丰富,以善守闻名!不可小觑,就此前报,面对我大军,应对十分从容!”张永德开口了:“当然,毕竟是一老朽,花甲之年,能坚持多久?”
“几位将军说的是!”新科状元李昉,此时也参与进来,道:“伪唐少良将精兵,君主也无识人用将之能,确实难挡我大汉攻略。不过,下蔡一战,虽大展我军雄风,大挫唐军,削其兵力。”
“但以伪唐的国力实力,也非一战便可下,以下官之见,还需打几仗,再弱其国力。不过如今,湖南形势糜烂,已困唐军数万兵,此番又损三万禁军,淮南各州镇,也只能坐守,天气渐寒,金陵那边,短时间内恐怕是难以调集一支足够的军队北渡支援!”
“不过,既已入冬,天气只会愈加寒冷,天寒地冻,实不利于我军作战,尤其是攻城之战。如淮南州镇唐军守卒,皆死守顽抗,我军想要扩大胜势,再取得大的战果,也没有那般容易!”
听李昉这一番话,几个人在这风度翩翩的状元郎身上打量了几圈,赵延进眨了眨眼睛,道:“没曾想,我们的状元郎还有如此见识!”
李昉摸着自己的短须,笑得很温和,谦虚道:“下官随口言之,书生之见。”
张永德则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状元郎之言,确实有理。尤其是时节,如今只是初冬,尚可坚持克服,一旦至深冬,作战且不利,粮草、军械、御寒之资转运的难度与损耗,将大大提高……”
“如此一来,想要借势,一举鲸吞淮南之土,还真没有我等想象中的容易!”赵延进也忍不住说道:“朝廷选秋末动兵,真不是个好时机啊!”
“那也没办法!”安守忠道:“毕竟前番南北形势,非我一朝可决,毕竟受制于人!不过,值寒冬,我将士作战虽则辛苦,却也免北方胡虏之扰!”
赵延进等人谈得欢,王著也在其间,他虽不通军略,却也听得津津有味的。
刘承祐在御案上边,仍旧研究着寿州前线上呈的捷报,听着大汉良才们的谈论,心情还是比较放松的。
抬眼,轻咳了一声,几人立时便安静了下来,看向刘承祐这边。
刘承祐的目光,落在张永德身旁,一名丰神俊朗的青年将校,问道:“仲询,众人谈军,可谓热火朝天,你何以枯坐于此,不置一言?”
被点到名的小将,就是潘美了,不知为何,刘承祐对这个在《杨家将》中被丑化得过分的青年,就是有些莫名的好感,将之提拔到大内军,担当殿前供奉官。
潘美素有大志,少年时便闻名乡里,算是被郭荣简拔于微贱,培养了两年,举荐东京,在禁军中又当了两年多的军校,一直表现不错,每岁的评比都是上佳,位于同级前列。
今岁以来,被刘承祐提拔到殿前,激动的同时,也难免小心了些,为免犯错,做人行事,都比较谦逊谨慎。
此时闻刘承祐问,不由道:“陛下,末将见识浅薄,不敢妄言!”
“诶……”刘承祐摆摆手,道:“朕把你们叫来,就是让你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见解不分对错,关键是要讲出来!说说看,你对淮南前线,有何看法?”
听天子这般说,又迎着刘承祐鼓励的眼神,潘美这才说来:“陛下,末将以为,大军虽已渡过淮水,并且取得了下蔡大捷,但在淮南之地,仍未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以末将之见,接下来,或夺寿州、取庐州,或攻濠州、占滁州乃至扬州,将淮南之地彻底切割为东西两块,则唐军必难守之。”
“经前后几战,我军损伤也不小,需整顿待机,补充军卒兵备,陛下亲征,幸淮南之后,便是发起下一步攻势的时机。只是,我朝要做好冬季艰苦作战的准备!当然,如欲稳妥,最好等来年春,再行大举进攻!”
听完潘美的话,刘承祐指着他,朝左右夸道:“看到了没,朕的眼光,又岂会错,有如此见识者,大汉军队中,这个年纪,又有几人?”
“恭喜陛下,又得一良将!”见刘承祐心情好,王著机灵地贺道。
未己,张德钧来报,郭威、魏仁浦奉命来觐,刘承祐让殿中的俊杰们退下,单独接见二人。
“朕召二卿来,是有两事,想要问问你们的意见!”落座,看着郭威与魏仁浦,刘承祐直接说。
“陛下请讲!”两人目光小小地接触了一下,由郭威问。
刘承祐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更已失下蔡大捷的喜色,只是很平静地说:“王峻给朕上了一密奏,责宿州团练使赵匡胤,自作主张,擅自出击,让朕问其罪!”
闻言,郭威与魏仁浦眉头顿时便皱了起来,郭威道:“赵匡胤以寡敌众,大败唐军,大解淮南水师的威胁,实乃大功!王秀峰,何以如此?”
思及王峻的个性,郭威有所猜测,心中琢磨着是否是王峻怪赵匡胤抢了他的风头。但只是心里想想,没有说出来。
刘承祐则道:“我们的王都帅,可是振振有词,有理有据。他给宿州军下的命令,是稳守涡口,赵匡胤出击之时,正值下蔡大战一触即发,唐军入套之时。涡口虽斩获颇丰,但赵匡胤贸然出击,若是时间早些,消息南传,很可能惊跑了刘彦贞!”
“按王峻的说法,若非时机正巧,涡口一战,则必影响寿州的战事,让大军苦心准备,尽付流水……” ↑返回顶部↑
“几位将军说的是!”新科状元李昉,此时也参与进来,道:“伪唐少良将精兵,君主也无识人用将之能,确实难挡我大汉攻略。不过,下蔡一战,虽大展我军雄风,大挫唐军,削其兵力。”
“但以伪唐的国力实力,也非一战便可下,以下官之见,还需打几仗,再弱其国力。不过如今,湖南形势糜烂,已困唐军数万兵,此番又损三万禁军,淮南各州镇,也只能坐守,天气渐寒,金陵那边,短时间内恐怕是难以调集一支足够的军队北渡支援!”
“不过,既已入冬,天气只会愈加寒冷,天寒地冻,实不利于我军作战,尤其是攻城之战。如淮南州镇唐军守卒,皆死守顽抗,我军想要扩大胜势,再取得大的战果,也没有那般容易!”
听李昉这一番话,几个人在这风度翩翩的状元郎身上打量了几圈,赵延进眨了眨眼睛,道:“没曾想,我们的状元郎还有如此见识!”
李昉摸着自己的短须,笑得很温和,谦虚道:“下官随口言之,书生之见。”
张永德则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状元郎之言,确实有理。尤其是时节,如今只是初冬,尚可坚持克服,一旦至深冬,作战且不利,粮草、军械、御寒之资转运的难度与损耗,将大大提高……”
“如此一来,想要借势,一举鲸吞淮南之土,还真没有我等想象中的容易!”赵延进也忍不住说道:“朝廷选秋末动兵,真不是个好时机啊!”
“那也没办法!”安守忠道:“毕竟前番南北形势,非我一朝可决,毕竟受制于人!不过,值寒冬,我将士作战虽则辛苦,却也免北方胡虏之扰!”
赵延进等人谈得欢,王著也在其间,他虽不通军略,却也听得津津有味的。
刘承祐在御案上边,仍旧研究着寿州前线上呈的捷报,听着大汉良才们的谈论,心情还是比较放松的。
抬眼,轻咳了一声,几人立时便安静了下来,看向刘承祐这边。
刘承祐的目光,落在张永德身旁,一名丰神俊朗的青年将校,问道:“仲询,众人谈军,可谓热火朝天,你何以枯坐于此,不置一言?”
被点到名的小将,就是潘美了,不知为何,刘承祐对这个在《杨家将》中被丑化得过分的青年,就是有些莫名的好感,将之提拔到大内军,担当殿前供奉官。
潘美素有大志,少年时便闻名乡里,算是被郭荣简拔于微贱,培养了两年,举荐东京,在禁军中又当了两年多的军校,一直表现不错,每岁的评比都是上佳,位于同级前列。
今岁以来,被刘承祐提拔到殿前,激动的同时,也难免小心了些,为免犯错,做人行事,都比较谦逊谨慎。
此时闻刘承祐问,不由道:“陛下,末将见识浅薄,不敢妄言!”
“诶……”刘承祐摆摆手,道:“朕把你们叫来,就是让你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见解不分对错,关键是要讲出来!说说看,你对淮南前线,有何看法?”
听天子这般说,又迎着刘承祐鼓励的眼神,潘美这才说来:“陛下,末将以为,大军虽已渡过淮水,并且取得了下蔡大捷,但在淮南之地,仍未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以末将之见,接下来,或夺寿州、取庐州,或攻濠州、占滁州乃至扬州,将淮南之地彻底切割为东西两块,则唐军必难守之。”
“经前后几战,我军损伤也不小,需整顿待机,补充军卒兵备,陛下亲征,幸淮南之后,便是发起下一步攻势的时机。只是,我朝要做好冬季艰苦作战的准备!当然,如欲稳妥,最好等来年春,再行大举进攻!”
听完潘美的话,刘承祐指着他,朝左右夸道:“看到了没,朕的眼光,又岂会错,有如此见识者,大汉军队中,这个年纪,又有几人?”
“恭喜陛下,又得一良将!”见刘承祐心情好,王著机灵地贺道。
未己,张德钧来报,郭威、魏仁浦奉命来觐,刘承祐让殿中的俊杰们退下,单独接见二人。
“朕召二卿来,是有两事,想要问问你们的意见!”落座,看着郭威与魏仁浦,刘承祐直接说。
“陛下请讲!”两人目光小小地接触了一下,由郭威问。
刘承祐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更已失下蔡大捷的喜色,只是很平静地说:“王峻给朕上了一密奏,责宿州团练使赵匡胤,自作主张,擅自出击,让朕问其罪!”
闻言,郭威与魏仁浦眉头顿时便皱了起来,郭威道:“赵匡胤以寡敌众,大败唐军,大解淮南水师的威胁,实乃大功!王秀峰,何以如此?”
思及王峻的个性,郭威有所猜测,心中琢磨着是否是王峻怪赵匡胤抢了他的风头。但只是心里想想,没有说出来。
刘承祐则道:“我们的王都帅,可是振振有词,有理有据。他给宿州军下的命令,是稳守涡口,赵匡胤出击之时,正值下蔡大战一触即发,唐军入套之时。涡口虽斩获颇丰,但赵匡胤贸然出击,若是时间早些,消息南传,很可能惊跑了刘彦贞!”
“按王峻的说法,若非时机正巧,涡口一战,则必影响寿州的战事,让大军苦心准备,尽付流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