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日暖_分卷阅读_203(1 / 3)
阖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没人敢捅破,四平缩了身子搓着手:“如今这位楚大奶奶,不是原配,别个都说那是死了,也有人传,她是叫关在塔里,因着过不下去,想要合离,叫楚家说发了疯病关起来的。”
蓉姐儿唬了一跳:“真个?竟有这回事!”连皇帝的亲娘都不作太后敢了嫁,还有哪个人家敢磨搓着儿媳妇不叫合离的,她捂了心口一阵跳。
四平赶紧垂了脑袋:“我不是隐隐听见几句,再认不得真的。”
“娘家人见不着女儿,就不来闹?”蓉姐儿气愤不过,竖起眉毛,四平叫她盯了低下头:“出不得镇子,哪个知道。”
竟是人人皆知,只没人捅破,蓉姐儿还是头一回张了口说不出话来,在屋子里头转了几圈,还是坐下,捶了下坐褥,这事儿自来民不举官不究,那一家许还不知道女儿已经是叫人偷龙转凤,关起来多年了。
这事儿顶了天,只没人来告,楚家便能立得住,儿媳妇病了,还照管着她,说出去也是仁义,蓉姐儿气的无法,脑子里头打转,又不知道要怎么说,便是县太爷也没有过问这事儿的。
清明撒钱还扫出去百千两,打着楚大善人的名头,骨子里头这腌脏便似陈年水垢,蓉姐儿自来心里藏不住话,见了徐礼便叨叨个不住,恨不能连大白摇了几次尾巴都告诉他,这回去生生忍住了不说。
徐礼见她气闷,还当是在楚家不乐,搂了肩头宽慰她:“明儿,我带你住北街去。”
☆、第212章 逛北塘遇楚七爷摆花宴鸿门待客
北街同余下几处皆不相同,船才绕了个弯儿,蓉姐儿便觉眼前一亮,这才是小镇模样,屋瓦相接,柳树成荫,恭桶儿挨着菜篮子,开了后门便是河,赶早市的船撑了槁过去,船上挨个儿摆了竹篮子,用槁高高叉起来,摆到河岸边,自有小娃儿来拎了回家。
有的年岁大些,有的不过三四岁年纪,篮子比身子都大,拿不动只好拖,叫凹凸不平的青石路绊了一跤,张了嘴儿就哭,屋子里头大些的瞧见了,奔出来扶起弟弟,两只小手牵在一起,挎了篮子,大的带小的进去。
还有小娃拿了大瓷碗出来,跑到馄饨摊前买馄饨,那瓷碗上头有个铁吊,看着跟小篮子似的,拎了满满一碗,一步一挪的往家去,有淘气的跟在后头拍了巴掌嚷:“落地啦落地啦!”
热腾腾的米线浇了酸菜肉沫的浇头,就了酸汤一气好吃两碗,摆摊子的一对夫妻,丈夫站在热汤锅前下米线,这样的天气热的浑身是汗,不住拿软巾擦拭,大铁漏勺儿一碗碗的舀将出来,面前排的十几个青花大瓷碗,一锅出来就全盛满了。
妻子端了盆儿舀浇头,酸豆角肉沫的,一勺子倒上去跟塔顶儿似的冒着尖儿,食客还有再加的,叫一声加浇,她就迈了小脚过去,再给舀上一勺子,还给再添上些,食客气着满意,光了面碗,往里头扔十个大钱,叮当一声,两夫妻就道一声谢。
蓉姐儿在船上看见也跟着咽起唾沫来,自离开泺水她再不曾到街边河边吃过这些,家里也有厨娘做,拿鸡脯子虾仁儿切丁儿炸了,拌上香油浇在面上,鲜是鲜的,可总是没那味儿。
她一扯徐礼的袖子,他就低了头笑,这一路到底是食摊儿,不必看也知道她馋了,隔得几只船便有登岸的口,窄窄一条道,只够一人行,蓉姐儿跳下船去,拎了裙角儿跑在前头,徐礼整了衣冠,等踏上石阶,那摊主夫妻已是专捡了一张干净桌子,专给他们坐。
这回出来两个人俱都没带小厮丫头,蓉姐儿讨了滚水,把筷子碗都涮过,等那米线上来,还问:“这一片还有甚好吃?”只这家摊子上人多,那小妇人笑一声:“再往前炸臭豆腐,打糕团都好。”
徐礼见她真个馋了,摸了银钱出来:“烦你各各端一份来。”那小妇人得了银子,招手把儿子叫过来,吩咐了几句,小孩子倒伶俐,除开买了小食来,竟还有两串儿拉花糖葫芦。
徐礼不吃这个,把糖葫芦给了这个孩子,那对夫妻倒不好意思,又给蓉姐儿那碗米线添了浇头。徐礼喝了口汤果然鲜得很,才要问,就听见蓉姐儿道:“这汤是拿小虾子熬出来的,还须
是白虾米,别种俱不成。”
“太太好口舌,一尝就品出来了。”小妇人擦擦手,给桌上摆了碟子酸水:“若嫌不够酸,再加些个酸菜汁儿。”
蓉姐儿真个加起来,往里头倒,用筷子搅均了,两人正吃着,又有个公子哥儿打扮的跳了船下来,嚷一声:“老高,还给我上三样。”
徐礼用了一半,不住同那摊头老板搭话,问他这一年摆摊儿能得多少利,老板憨笑两声,只不答话,再问他也只笑道:“勉强糊个口而已。”
蓉姐儿尝了一串炸臭豆腐,这东西她自来不爱吃,嫌着太臭,这一碟子倒炸得好,皮儿脆芯子嫩得出水,还配了辣酱,吃了一块又拿小签子去插另一块,嚼吃了喝一口蜜雪水笑:“生意这样好,一年也能攒出一张绸机来了。”
摊主夫妻听了这话俱不接口,倒是那个后来的公子哥儿,端了碗坐到徐礼对家,一双筷子舞得飞快,把那汤底儿都吃尽了,又叫再给他下一碗,案上有下好的,摊主却还是从木盒子里头拿新的给他下到汤锅里。
趁着这个功夫,那公子哥儿道:“若是寻常那算的分毫不差,一碗米线利虽薄,架不住碗数多,老高夫妻我知道,自大年初五到小年夜一日都不停,清明节还出摊儿,他来了沣青五年,儿子都要开蒙了,还没攒够束修钱。”
徐礼知道沣青只有楚家族学,却假作不知,奇道:“我观高老板摊头生意这样兴旺,怎会出不起束修?”新皇旧年才改了教谕,下到各府各县,家中有族学或是当地便有学馆的不论,县衙需设一儒学,平民子弟皆可读书,儒教正堂由着各县分派,钱也自县中出。束修自然也是要封的,一串铜钱两条腊肉便足够了,县里还要给做衣裳,发诗书。
这对夫妻听了只有苦笑,那公子哥儿却摇了扇子:“足下是外县人不知本县事,再往上数三任,那位姓赵的县令,把儒学与族学合二为一,楚家的族学,却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进的。”
那人将徐礼上下一扫,见他穿了青衣,嘴里啧上一声,袖口上还销了金,男儿郎却穿着绛色,衬得唇红齿白,一把撒金川扇儿还挂了一串红玛瑙结的扣子。
他还待再说,下边船里的小厮却催:“少爷,赶紧着些。”眼睛一扫船头摆了两筐新鲜菱角,那公子哥儿端了碗就走,扔下一钱银子来:“米线钱。”说着撩了袍角沿着石阶下去,一只手端得牢,到得船边先喝一大口汤,再往船上跳。 ↑返回顶部↑
蓉姐儿唬了一跳:“真个?竟有这回事!”连皇帝的亲娘都不作太后敢了嫁,还有哪个人家敢磨搓着儿媳妇不叫合离的,她捂了心口一阵跳。
四平赶紧垂了脑袋:“我不是隐隐听见几句,再认不得真的。”
“娘家人见不着女儿,就不来闹?”蓉姐儿气愤不过,竖起眉毛,四平叫她盯了低下头:“出不得镇子,哪个知道。”
竟是人人皆知,只没人捅破,蓉姐儿还是头一回张了口说不出话来,在屋子里头转了几圈,还是坐下,捶了下坐褥,这事儿自来民不举官不究,那一家许还不知道女儿已经是叫人偷龙转凤,关起来多年了。
这事儿顶了天,只没人来告,楚家便能立得住,儿媳妇病了,还照管着她,说出去也是仁义,蓉姐儿气的无法,脑子里头打转,又不知道要怎么说,便是县太爷也没有过问这事儿的。
清明撒钱还扫出去百千两,打着楚大善人的名头,骨子里头这腌脏便似陈年水垢,蓉姐儿自来心里藏不住话,见了徐礼便叨叨个不住,恨不能连大白摇了几次尾巴都告诉他,这回去生生忍住了不说。
徐礼见她气闷,还当是在楚家不乐,搂了肩头宽慰她:“明儿,我带你住北街去。”
☆、第212章 逛北塘遇楚七爷摆花宴鸿门待客
北街同余下几处皆不相同,船才绕了个弯儿,蓉姐儿便觉眼前一亮,这才是小镇模样,屋瓦相接,柳树成荫,恭桶儿挨着菜篮子,开了后门便是河,赶早市的船撑了槁过去,船上挨个儿摆了竹篮子,用槁高高叉起来,摆到河岸边,自有小娃儿来拎了回家。
有的年岁大些,有的不过三四岁年纪,篮子比身子都大,拿不动只好拖,叫凹凸不平的青石路绊了一跤,张了嘴儿就哭,屋子里头大些的瞧见了,奔出来扶起弟弟,两只小手牵在一起,挎了篮子,大的带小的进去。
还有小娃拿了大瓷碗出来,跑到馄饨摊前买馄饨,那瓷碗上头有个铁吊,看着跟小篮子似的,拎了满满一碗,一步一挪的往家去,有淘气的跟在后头拍了巴掌嚷:“落地啦落地啦!”
热腾腾的米线浇了酸菜肉沫的浇头,就了酸汤一气好吃两碗,摆摊子的一对夫妻,丈夫站在热汤锅前下米线,这样的天气热的浑身是汗,不住拿软巾擦拭,大铁漏勺儿一碗碗的舀将出来,面前排的十几个青花大瓷碗,一锅出来就全盛满了。
妻子端了盆儿舀浇头,酸豆角肉沫的,一勺子倒上去跟塔顶儿似的冒着尖儿,食客还有再加的,叫一声加浇,她就迈了小脚过去,再给舀上一勺子,还给再添上些,食客气着满意,光了面碗,往里头扔十个大钱,叮当一声,两夫妻就道一声谢。
蓉姐儿在船上看见也跟着咽起唾沫来,自离开泺水她再不曾到街边河边吃过这些,家里也有厨娘做,拿鸡脯子虾仁儿切丁儿炸了,拌上香油浇在面上,鲜是鲜的,可总是没那味儿。
她一扯徐礼的袖子,他就低了头笑,这一路到底是食摊儿,不必看也知道她馋了,隔得几只船便有登岸的口,窄窄一条道,只够一人行,蓉姐儿跳下船去,拎了裙角儿跑在前头,徐礼整了衣冠,等踏上石阶,那摊主夫妻已是专捡了一张干净桌子,专给他们坐。
这回出来两个人俱都没带小厮丫头,蓉姐儿讨了滚水,把筷子碗都涮过,等那米线上来,还问:“这一片还有甚好吃?”只这家摊子上人多,那小妇人笑一声:“再往前炸臭豆腐,打糕团都好。”
徐礼见她真个馋了,摸了银钱出来:“烦你各各端一份来。”那小妇人得了银子,招手把儿子叫过来,吩咐了几句,小孩子倒伶俐,除开买了小食来,竟还有两串儿拉花糖葫芦。
徐礼不吃这个,把糖葫芦给了这个孩子,那对夫妻倒不好意思,又给蓉姐儿那碗米线添了浇头。徐礼喝了口汤果然鲜得很,才要问,就听见蓉姐儿道:“这汤是拿小虾子熬出来的,还须
是白虾米,别种俱不成。”
“太太好口舌,一尝就品出来了。”小妇人擦擦手,给桌上摆了碟子酸水:“若嫌不够酸,再加些个酸菜汁儿。”
蓉姐儿真个加起来,往里头倒,用筷子搅均了,两人正吃着,又有个公子哥儿打扮的跳了船下来,嚷一声:“老高,还给我上三样。”
徐礼用了一半,不住同那摊头老板搭话,问他这一年摆摊儿能得多少利,老板憨笑两声,只不答话,再问他也只笑道:“勉强糊个口而已。”
蓉姐儿尝了一串炸臭豆腐,这东西她自来不爱吃,嫌着太臭,这一碟子倒炸得好,皮儿脆芯子嫩得出水,还配了辣酱,吃了一块又拿小签子去插另一块,嚼吃了喝一口蜜雪水笑:“生意这样好,一年也能攒出一张绸机来了。”
摊主夫妻听了这话俱不接口,倒是那个后来的公子哥儿,端了碗坐到徐礼对家,一双筷子舞得飞快,把那汤底儿都吃尽了,又叫再给他下一碗,案上有下好的,摊主却还是从木盒子里头拿新的给他下到汤锅里。
趁着这个功夫,那公子哥儿道:“若是寻常那算的分毫不差,一碗米线利虽薄,架不住碗数多,老高夫妻我知道,自大年初五到小年夜一日都不停,清明节还出摊儿,他来了沣青五年,儿子都要开蒙了,还没攒够束修钱。”
徐礼知道沣青只有楚家族学,却假作不知,奇道:“我观高老板摊头生意这样兴旺,怎会出不起束修?”新皇旧年才改了教谕,下到各府各县,家中有族学或是当地便有学馆的不论,县衙需设一儒学,平民子弟皆可读书,儒教正堂由着各县分派,钱也自县中出。束修自然也是要封的,一串铜钱两条腊肉便足够了,县里还要给做衣裳,发诗书。
这对夫妻听了只有苦笑,那公子哥儿却摇了扇子:“足下是外县人不知本县事,再往上数三任,那位姓赵的县令,把儒学与族学合二为一,楚家的族学,却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进的。”
那人将徐礼上下一扫,见他穿了青衣,嘴里啧上一声,袖口上还销了金,男儿郎却穿着绛色,衬得唇红齿白,一把撒金川扇儿还挂了一串红玛瑙结的扣子。
他还待再说,下边船里的小厮却催:“少爷,赶紧着些。”眼睛一扫船头摆了两筐新鲜菱角,那公子哥儿端了碗就走,扔下一钱银子来:“米线钱。”说着撩了袍角沿着石阶下去,一只手端得牢,到得船边先喝一大口汤,再往船上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