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大佬一心向学 第327节(2 / 4)
眨眼的功夫,滑速就提高到了45、接近50迈的程度。
能够在第二跳就有50迈的冲击力,至少在这个赛场上,只有极少数的头部运动员,才具备这样的实力。
更快的惯性终于让杭峰在第二跳,具备了冲上池沿的能力。
视野回到熟悉的地方,同时杭峰快速的在心里计算着速度和落点,这时候判断力占据的比重不大,更多还是来自于长期锻炼的肌肉记忆。
就比如视线来到高于池沿的时候,杭峰就知道自己要跳了。
从蓄力再到真正跳起来,只有瞬息的功夫。
同时视线已经远远高出池沿,并且还有往上冲的趋势。
就算不跳,也能抛飞起来。
但在职业赛场,自然不是这么滑的。
在雪板即将脱离冰壁的前一秒,杭峰极为准确,猛地向上跃起。
身体圈成一团,后手抓板尾,同时向后翻腾。
向后翻腾?
这是一个外刃的翻腾动作。
在u型池里,向后翻腾反而是个比较简单的动作。
想要在这一跳拿到高分,就要看杭峰能够完成的周数和变化。
裁判和观众们凝目看去,就连范总都专注地盯着,毕竟杭峰是唯一一个没有提前制定动作的选手,就连范总都不知道他在这一跳想要做什么。
向后翻腾一周。
同时偏轴转体了两周。
随后落地。
一共三周1080的二段变化吗?
杭峰在资格赛里,第二跳可是都能完成三周半的啊。
半周的差距,以每一跳20分为基础,这第二跳的少了半周,裁判可能会直接少给2分左右啊。
紧接着,杭峰反向落地。
落地精准的就像是通过机械辅助测量过,距离池沿不足一米。
哦,反向落地,裁判会有1~2分的加分,三下五除二,好像也没有亏多少。
同时,杭峰的起落点都非常接近池沿,高度和抛物线都非常漂亮,这是一个加分点。
裁判最少会给一分。
所以算是牺牲了难度,换取了高度值吗?
也不对,这不还有个反向落地嘛。
范总一时间不是很能理解杭峰的做法,毕竟双方成为教授关系的时间还很短,很多时候杭峰的做法,范总都要想一下才明白。 ↑返回顶部↑
能够在第二跳就有50迈的冲击力,至少在这个赛场上,只有极少数的头部运动员,才具备这样的实力。
更快的惯性终于让杭峰在第二跳,具备了冲上池沿的能力。
视野回到熟悉的地方,同时杭峰快速的在心里计算着速度和落点,这时候判断力占据的比重不大,更多还是来自于长期锻炼的肌肉记忆。
就比如视线来到高于池沿的时候,杭峰就知道自己要跳了。
从蓄力再到真正跳起来,只有瞬息的功夫。
同时视线已经远远高出池沿,并且还有往上冲的趋势。
就算不跳,也能抛飞起来。
但在职业赛场,自然不是这么滑的。
在雪板即将脱离冰壁的前一秒,杭峰极为准确,猛地向上跃起。
身体圈成一团,后手抓板尾,同时向后翻腾。
向后翻腾?
这是一个外刃的翻腾动作。
在u型池里,向后翻腾反而是个比较简单的动作。
想要在这一跳拿到高分,就要看杭峰能够完成的周数和变化。
裁判和观众们凝目看去,就连范总都专注地盯着,毕竟杭峰是唯一一个没有提前制定动作的选手,就连范总都不知道他在这一跳想要做什么。
向后翻腾一周。
同时偏轴转体了两周。
随后落地。
一共三周1080的二段变化吗?
杭峰在资格赛里,第二跳可是都能完成三周半的啊。
半周的差距,以每一跳20分为基础,这第二跳的少了半周,裁判可能会直接少给2分左右啊。
紧接着,杭峰反向落地。
落地精准的就像是通过机械辅助测量过,距离池沿不足一米。
哦,反向落地,裁判会有1~2分的加分,三下五除二,好像也没有亏多少。
同时,杭峰的起落点都非常接近池沿,高度和抛物线都非常漂亮,这是一个加分点。
裁判最少会给一分。
所以算是牺牲了难度,换取了高度值吗?
也不对,这不还有个反向落地嘛。
范总一时间不是很能理解杭峰的做法,毕竟双方成为教授关系的时间还很短,很多时候杭峰的做法,范总都要想一下才明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