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高见(2 / 3)
周元宁甚是好奇,“高大人这样说,必定是这个新政会受不小的阻力吧,不知孤能否听一听高大人的高见?”
高永庭道,“殿下,大周若想真正强盛,只除去四王八公,怕是不够。”
周元宁道,“这么说,高大人想从其他方面改善?”
高永庭道,“士农工商,大周只对有功名的士子,免除了田赋,其余的农工商,殿下了解多少?”
周元宁道,“税收的大头,都在‘农’这一字上。”
高永庭点头表示赞同,“殿下说得不错,大周的国库里,有一半是百姓从田里得到的。”
周元宁道,“高大人想在这上头做文章?”
高永庭道,“这是自然。”
周元宁道,“高大人想从何处入手?难不成想减少税收?要知道,大周的各项税收,皆是由高祖设立,且都比前朝要低。高大人想要更低吗?”
高永庭道,“非也。只是,殿下注意到了吗?江南这四州,面积虽然不大,百姓也算不上最多,可怎么就在二十四州里排到前头去了吗?”
周元宁道,“江南四州是天下商贾来往之处,这里商人赚得多,自然上交国库的也多。”
大周律例规定,无地的商人三十税一。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商贾聚集之处,积年累月下来,也是一股不少的收益。
高永庭道,“微臣任江南总督也有五六年了,这里的商贾积攒的钱财众多,在地方上,俨然就是一方官员。”
周元宁心意一动,“大人想增商税?”
高永庭道,“若只是这样,微臣现在提出,相信朝中大臣持反对意见的也不会太多。”
周元宁道,“那高大人意在何处?”
高永庭道,“微臣想增加行商人数。”
周元宁大惊,恨不得立刻站起来。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皆是以民为本,现在,高永庭要发展商业,这不是违逆来圣人之言?
高永庭倒是做得住,神态丝毫未变,“所以,微臣才要丞相之权。”
周元宁压低了声音,“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高永庭道,“微臣明白。”
周元宁道,“你这是抑农重商!整个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同意?”
高永庭语重心长道,“殿下,重商,不一定抑农。”
周元宁道,“从事商业的人多了,自然种地的人就会少,历朝历代,百姓的数量就摆在那里,除了战乱的时候,其余时候,最多也就一万万。可耕地面积的增长远远高于百姓数量的增加。你这个时候,提出这种想法,谁会站在你这边?”
高永庭道,“这是艰难的一步,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一个政令就能解决的问题。想要发展商业,最好能让百姓的数目有所增长。可要让百姓数目增长,就不是一个吏部或是一个工部就能做得事。”
历朝历代,为了人口的增加,使尽了浑身解数。减免百姓田赋,是可以促进人数的增长,但国库收入大减,不利于来年的发展。或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此法虽然大有好处,可真要提高,岂是易事?多年来,不管是民间,还是朝中,皆有人醉心于此,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未听说有所收获。
周元宁道,“高大人,你的想法是好的,但真想实现,是不是想得太过简单?”
高永庭道,“万事开头难,只要踏出第一步,微臣相信,之后会越来越好的。”
周元宁深思熟虑后,没有答应,“高大人,你今日所说,实在出乎意料。孤不敢给你保证。真让你手掌重权,孤怕大周会大乱。”
周元宁这话说得极为明白,她是觉得高永庭现在只有一个美好的期望,并未提出实际的建议。她最怕这些眼高于顶的官员,嘴上说得头头是道,真到了那个时候,往往会弄得一团遭。 ↑返回顶部↑
高永庭道,“殿下,大周若想真正强盛,只除去四王八公,怕是不够。”
周元宁道,“这么说,高大人想从其他方面改善?”
高永庭道,“士农工商,大周只对有功名的士子,免除了田赋,其余的农工商,殿下了解多少?”
周元宁道,“税收的大头,都在‘农’这一字上。”
高永庭点头表示赞同,“殿下说得不错,大周的国库里,有一半是百姓从田里得到的。”
周元宁道,“高大人想在这上头做文章?”
高永庭道,“这是自然。”
周元宁道,“高大人想从何处入手?难不成想减少税收?要知道,大周的各项税收,皆是由高祖设立,且都比前朝要低。高大人想要更低吗?”
高永庭道,“非也。只是,殿下注意到了吗?江南这四州,面积虽然不大,百姓也算不上最多,可怎么就在二十四州里排到前头去了吗?”
周元宁道,“江南四州是天下商贾来往之处,这里商人赚得多,自然上交国库的也多。”
大周律例规定,无地的商人三十税一。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商贾聚集之处,积年累月下来,也是一股不少的收益。
高永庭道,“微臣任江南总督也有五六年了,这里的商贾积攒的钱财众多,在地方上,俨然就是一方官员。”
周元宁心意一动,“大人想增商税?”
高永庭道,“若只是这样,微臣现在提出,相信朝中大臣持反对意见的也不会太多。”
周元宁道,“那高大人意在何处?”
高永庭道,“微臣想增加行商人数。”
周元宁大惊,恨不得立刻站起来。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皆是以民为本,现在,高永庭要发展商业,这不是违逆来圣人之言?
高永庭倒是做得住,神态丝毫未变,“所以,微臣才要丞相之权。”
周元宁压低了声音,“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高永庭道,“微臣明白。”
周元宁道,“你这是抑农重商!整个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同意?”
高永庭语重心长道,“殿下,重商,不一定抑农。”
周元宁道,“从事商业的人多了,自然种地的人就会少,历朝历代,百姓的数量就摆在那里,除了战乱的时候,其余时候,最多也就一万万。可耕地面积的增长远远高于百姓数量的增加。你这个时候,提出这种想法,谁会站在你这边?”
高永庭道,“这是艰难的一步,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一个政令就能解决的问题。想要发展商业,最好能让百姓的数目有所增长。可要让百姓数目增长,就不是一个吏部或是一个工部就能做得事。”
历朝历代,为了人口的增加,使尽了浑身解数。减免百姓田赋,是可以促进人数的增长,但国库收入大减,不利于来年的发展。或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此法虽然大有好处,可真要提高,岂是易事?多年来,不管是民间,还是朝中,皆有人醉心于此,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未听说有所收获。
周元宁道,“高大人,你的想法是好的,但真想实现,是不是想得太过简单?”
高永庭道,“万事开头难,只要踏出第一步,微臣相信,之后会越来越好的。”
周元宁深思熟虑后,没有答应,“高大人,你今日所说,实在出乎意料。孤不敢给你保证。真让你手掌重权,孤怕大周会大乱。”
周元宁这话说得极为明白,她是觉得高永庭现在只有一个美好的期望,并未提出实际的建议。她最怕这些眼高于顶的官员,嘴上说得头头是道,真到了那个时候,往往会弄得一团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