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 第275节(3 / 4)
“竟然是真的。”
新玛希城的专门商贩戈尔德盯着发到手中的商品名录,像是害怕惊扰到什么一样喃喃道。他和其余数十名专门商贩此时身处码头库区附近的一间会议室,一些人风尘仆仆,刚从城外回来,一些人衣饰整洁,神情宁定,在城内休息得很好。当外邦人将这本名录分发下来,所有人都在第一时刻为之所吸引,偌大的办公室一时只有书页翻动和人们各种表示惊讶的气声。
这本名录和这座城流传的其他印刷品一样,呈现出极高的技艺水平,但装帧又极其朴素,连用作保护的树皮封面都没有,首页不过是一张厚皮纸。整本名录的厚度可观,在它平滑的浅黄纸面上,按数字展示着配有清晰插图的商品,插图下方用两种语言标注商品的品类、名称、规格和价格,让人一目了然,非常清楚。而如今被他打开的页面两侧所印的正是这次交易会最有吸引力的产品,来自“那边”的高产作物,它们占了一个完整的类目,足有七八页。在这比人脸还大的纸张上,不像其它类目那样一页能展示四五样商品,这个类目里一页只描绘了两种作物,因为关于它们的插图所画的不只是它们作为商品的种子模样,还画了它们下种、生长、成株、收采的四种情景,纤细的黑色线条展现出来的画面能越过语言的障碍,让人们明白这些事物的性质。
作为拿到了新玛希城特许经营资格的商贩,戈尔德这次一样可以通过为外邦人在城外发放这本名录增加自己的提货比例。在接受这座城的经营行为培训和受其委托在外行商的几个月里,戈尔德认为自己已经算是习惯了外邦人种种违背常识的做法,但就像那次他们告诉他该如何去各地推行那种叫“营养砖”的食物一样,这次他还是不知道这些外邦人的头脑里在想什么。
出身于河流下游某个商业城市的商人家庭的戈尔德不相信这世上会有真正利他的信仰,他可以指出外邦人通过他们的慈善手段获得了多少看不见的利益,眼前的容让和给予都是为了日后更广阔的统治,但他同时又不能不承认,外邦人如果只是想要土地和人口,他们完全不必选择这样吃力而缓慢的做法,一旦他们祭出自己的战争武器,有几个领主能在那样的力量之下兴起抵抗之心呢?
很显然,决定举办交易会时,外邦人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传闻,好像无论人们对他们有多么高的期待,他们都不会让人失望。
世上真的有一种组织能做到这种地步,连精灵都为之折服,再想起那名惨烈而死的特许商人,戈尔德身上便不由自主生出一片战栗。
轻轻的敲门声传来,专门商贩们抬起头,看到三名身穿灰色制服的年轻人从门外走进来。
第421章 商人
虽然仅从面孔和体型就能明显看出“外邦人”的出身并不统一,有些人种在这座平原上甚至从未被人见过,但是要从成千上万人之中将他们逐一分辨出来仍然是容易的。这些年轻人总是穿着不同颜色但统一款式的制服,是除了在这儿就没有别的地方会有的裁剪和缝纫,呈现出一种完全异域,但又异常符合他们这个组织某些性格的风格,当然,这些柔软而有光泽的布料纺织和印染的技艺同样高超得浑然天成。
制服不仅能区分身份,不同颜色还代表他们不同的工作职责,比如说蓝衣代表物资的存储和运输,白衣代表医疗,黄衣代表卫生清洁,黑衣代表城市建设,灰衣则代表其它。灰衣是最常见的,也是人们与之接触最多的一种颜色。在这座城中,无论他们穿着什么样的制服,当人们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任何一名路遇的外邦人求助,这些穿制服的人即使不能帮助解决,也能为他们指引解决困难的人。虽然人们迷惑于这个组织为何能将这一规则从上到下地贯彻,他们的“有求必应”也一直被教会斥责为蛊惑人心的手段,但人应当有戒心,不等于他们不喜欢被尊重。
“尊重”,许多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甚至从未听过这个词语,不懂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自尊,他们的本能知道自己喜欢这种感觉,他们也知道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只有外邦人能给,不需要任何人提醒。
“大家都拿到名录了吗?”进来的一名年轻人笑着问。
一片参差不齐的回应后,他拍了一下掌。
“很好,大家都拿到了。”他说,“那么,接下来我们打开第一页,让我来同大家谈一谈关于这次展销会,我们将准备多大的场地,多少商品,如何举办和举办多长时间……”
虽然这名笑嘻嘻的年轻人开场就直入正题,是外邦人一贯的“不废话”,但等他对这场交易会的各种事项解说完毕,时间也差不多该吃午饭了,于是商人们把名录收进随身的皮包,拿出饭票,去附近的码头食堂排队打饭。
午餐时间的食堂里人声喧哗,码头工人、“外邦人”和商人们一起在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一张张或整洁或皱巴巴的饭票被塞进票盒,食堂工在里面瞄一眼落进来的饭票颜色,利落地取过餐盘放到光洁的台面,挥舞大勺哐哐哐地装满,然后呼地推出窗外。
队伍很长,队伍前进的速度却很不慢,拿好食物的人们呼朋引伴,围坐一桌,一边吃饭一边谈笑。虽然在这里用餐的十分之九是“粗俗”、“低劣”、“最忠实走狗”的码头工人,但他们吃的东西可一点儿都不低劣,因为他们干的是沉重的体力活,所以集体付给食堂的补贴也比城里别的部门要高一些,能比较频繁地见到蛋、肉和鱼,更符合商人们的消费习惯。城内食堂的供应标准和码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原本身份是灾民的人们更希望多留一点积蓄,所以一般都选择较低的补贴标准,毕竟即使是“较低”标准之内的食物,对城外的人而言也堪称珍馐佳肴了。
戈尔德今天的午餐是玉米饼、酸甜浓汤、豆腐粉丝炖肉菜和一份“炒米”,他知道“炒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经过一番繁琐的消毒手续参观过城市的饲养屋之后,他反而不再勉强自己讨厌这种食物了,而同行之中有人与他相反,如今连发放“炒米”的窗口也极力远离,也不会跟取用了这种食物的同伴坐在一起。
“他知道他最喜欢的‘好面包’也有用这个做吗?”同桌有人问。
“他当然知道。”另一个人说,“可对塔伯来说,要紧的只是别让他看出来。”
“哦,真是自欺欺人的塔伯。”
坐在两张桌子外的塔伯听不到同伴们的嘲笑,于是人们的话题就自然回到了食物本身。就算在这座城最艰难的时候,食堂里的食物品种也不会少于七个,人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出自己对食物的喜好,也许这就是为何明明这座城中没有“自由”,居住在此的人们却并不向往外界,也不如何怀念家乡,更不必说想要回到领主们的怀抱了。
“只要外邦人不将他们赶走,”一名商人说,“他们就能在这里生活到天长地久。”
“谁愿意回到过去呢?”另一名商人说,“是我也不愿意,哪怕只是为了在这座城里能吃饱。”
“还为了有尊严和受到保护。”又一名商人说,“这是一座既没有乞丐和小偷,又没有虐待和残杀的城市。”
“最稀奇的是,还没有‘老爷’。”戈尔德说。
有人笑了起来,“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贵族老爷、教会老爷和行会的老爷们,所以这座城才能是这个模样?”
“难道外邦人不算另一种‘老爷’吗?”有人问。
“没有仆人,从早到晚干活,同平民一同吃住的老爷吗?有这种拿走最微不足道的代价,给你最想要的老爷吗?”一名商人说,“那这样的老爷可以再多点儿,我想人们一定不会介意的。” ↑返回顶部↑
新玛希城的专门商贩戈尔德盯着发到手中的商品名录,像是害怕惊扰到什么一样喃喃道。他和其余数十名专门商贩此时身处码头库区附近的一间会议室,一些人风尘仆仆,刚从城外回来,一些人衣饰整洁,神情宁定,在城内休息得很好。当外邦人将这本名录分发下来,所有人都在第一时刻为之所吸引,偌大的办公室一时只有书页翻动和人们各种表示惊讶的气声。
这本名录和这座城流传的其他印刷品一样,呈现出极高的技艺水平,但装帧又极其朴素,连用作保护的树皮封面都没有,首页不过是一张厚皮纸。整本名录的厚度可观,在它平滑的浅黄纸面上,按数字展示着配有清晰插图的商品,插图下方用两种语言标注商品的品类、名称、规格和价格,让人一目了然,非常清楚。而如今被他打开的页面两侧所印的正是这次交易会最有吸引力的产品,来自“那边”的高产作物,它们占了一个完整的类目,足有七八页。在这比人脸还大的纸张上,不像其它类目那样一页能展示四五样商品,这个类目里一页只描绘了两种作物,因为关于它们的插图所画的不只是它们作为商品的种子模样,还画了它们下种、生长、成株、收采的四种情景,纤细的黑色线条展现出来的画面能越过语言的障碍,让人们明白这些事物的性质。
作为拿到了新玛希城特许经营资格的商贩,戈尔德这次一样可以通过为外邦人在城外发放这本名录增加自己的提货比例。在接受这座城的经营行为培训和受其委托在外行商的几个月里,戈尔德认为自己已经算是习惯了外邦人种种违背常识的做法,但就像那次他们告诉他该如何去各地推行那种叫“营养砖”的食物一样,这次他还是不知道这些外邦人的头脑里在想什么。
出身于河流下游某个商业城市的商人家庭的戈尔德不相信这世上会有真正利他的信仰,他可以指出外邦人通过他们的慈善手段获得了多少看不见的利益,眼前的容让和给予都是为了日后更广阔的统治,但他同时又不能不承认,外邦人如果只是想要土地和人口,他们完全不必选择这样吃力而缓慢的做法,一旦他们祭出自己的战争武器,有几个领主能在那样的力量之下兴起抵抗之心呢?
很显然,决定举办交易会时,外邦人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传闻,好像无论人们对他们有多么高的期待,他们都不会让人失望。
世上真的有一种组织能做到这种地步,连精灵都为之折服,再想起那名惨烈而死的特许商人,戈尔德身上便不由自主生出一片战栗。
轻轻的敲门声传来,专门商贩们抬起头,看到三名身穿灰色制服的年轻人从门外走进来。
第421章 商人
虽然仅从面孔和体型就能明显看出“外邦人”的出身并不统一,有些人种在这座平原上甚至从未被人见过,但是要从成千上万人之中将他们逐一分辨出来仍然是容易的。这些年轻人总是穿着不同颜色但统一款式的制服,是除了在这儿就没有别的地方会有的裁剪和缝纫,呈现出一种完全异域,但又异常符合他们这个组织某些性格的风格,当然,这些柔软而有光泽的布料纺织和印染的技艺同样高超得浑然天成。
制服不仅能区分身份,不同颜色还代表他们不同的工作职责,比如说蓝衣代表物资的存储和运输,白衣代表医疗,黄衣代表卫生清洁,黑衣代表城市建设,灰衣则代表其它。灰衣是最常见的,也是人们与之接触最多的一种颜色。在这座城中,无论他们穿着什么样的制服,当人们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任何一名路遇的外邦人求助,这些穿制服的人即使不能帮助解决,也能为他们指引解决困难的人。虽然人们迷惑于这个组织为何能将这一规则从上到下地贯彻,他们的“有求必应”也一直被教会斥责为蛊惑人心的手段,但人应当有戒心,不等于他们不喜欢被尊重。
“尊重”,许多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甚至从未听过这个词语,不懂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自尊,他们的本能知道自己喜欢这种感觉,他们也知道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只有外邦人能给,不需要任何人提醒。
“大家都拿到名录了吗?”进来的一名年轻人笑着问。
一片参差不齐的回应后,他拍了一下掌。
“很好,大家都拿到了。”他说,“那么,接下来我们打开第一页,让我来同大家谈一谈关于这次展销会,我们将准备多大的场地,多少商品,如何举办和举办多长时间……”
虽然这名笑嘻嘻的年轻人开场就直入正题,是外邦人一贯的“不废话”,但等他对这场交易会的各种事项解说完毕,时间也差不多该吃午饭了,于是商人们把名录收进随身的皮包,拿出饭票,去附近的码头食堂排队打饭。
午餐时间的食堂里人声喧哗,码头工人、“外邦人”和商人们一起在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一张张或整洁或皱巴巴的饭票被塞进票盒,食堂工在里面瞄一眼落进来的饭票颜色,利落地取过餐盘放到光洁的台面,挥舞大勺哐哐哐地装满,然后呼地推出窗外。
队伍很长,队伍前进的速度却很不慢,拿好食物的人们呼朋引伴,围坐一桌,一边吃饭一边谈笑。虽然在这里用餐的十分之九是“粗俗”、“低劣”、“最忠实走狗”的码头工人,但他们吃的东西可一点儿都不低劣,因为他们干的是沉重的体力活,所以集体付给食堂的补贴也比城里别的部门要高一些,能比较频繁地见到蛋、肉和鱼,更符合商人们的消费习惯。城内食堂的供应标准和码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原本身份是灾民的人们更希望多留一点积蓄,所以一般都选择较低的补贴标准,毕竟即使是“较低”标准之内的食物,对城外的人而言也堪称珍馐佳肴了。
戈尔德今天的午餐是玉米饼、酸甜浓汤、豆腐粉丝炖肉菜和一份“炒米”,他知道“炒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经过一番繁琐的消毒手续参观过城市的饲养屋之后,他反而不再勉强自己讨厌这种食物了,而同行之中有人与他相反,如今连发放“炒米”的窗口也极力远离,也不会跟取用了这种食物的同伴坐在一起。
“他知道他最喜欢的‘好面包’也有用这个做吗?”同桌有人问。
“他当然知道。”另一个人说,“可对塔伯来说,要紧的只是别让他看出来。”
“哦,真是自欺欺人的塔伯。”
坐在两张桌子外的塔伯听不到同伴们的嘲笑,于是人们的话题就自然回到了食物本身。就算在这座城最艰难的时候,食堂里的食物品种也不会少于七个,人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出自己对食物的喜好,也许这就是为何明明这座城中没有“自由”,居住在此的人们却并不向往外界,也不如何怀念家乡,更不必说想要回到领主们的怀抱了。
“只要外邦人不将他们赶走,”一名商人说,“他们就能在这里生活到天长地久。”
“谁愿意回到过去呢?”另一名商人说,“是我也不愿意,哪怕只是为了在这座城里能吃饱。”
“还为了有尊严和受到保护。”又一名商人说,“这是一座既没有乞丐和小偷,又没有虐待和残杀的城市。”
“最稀奇的是,还没有‘老爷’。”戈尔德说。
有人笑了起来,“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贵族老爷、教会老爷和行会的老爷们,所以这座城才能是这个模样?”
“难道外邦人不算另一种‘老爷’吗?”有人问。
“没有仆人,从早到晚干活,同平民一同吃住的老爷吗?有这种拿走最微不足道的代价,给你最想要的老爷吗?”一名商人说,“那这样的老爷可以再多点儿,我想人们一定不会介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