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令朕宠罢不能[穿书] 第73节(3 / 4)
就比如现在,她不就已经开始打感情牌,引得朝中那些老臣偏向她了吗?
沈映心里是一万个不想让刘太后回京,尤其现在京中的局势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
但要是刘太后在行宫里真有个好歹,他怕是会被那些御史言官给批判死,没办法,人言可畏,然而就在沈映打算让人把刘太后接回来的时候,那几个上书帮刘太后求情的老臣家里,子孙陆续都因犯了事被锦衣卫给抓进了诏狱里。
犯事的原因各异,有在朝为官还敢狎妓宿娼的,有霸占良家妇女的,还有鱼肉百姓的等等。
这些老臣做了几十年官,多年苦心经营才积攒起来一份偌大家业,但这大家大业的自然不可能每一份都是干干净净的。
没人查还好,但若是碰上一两个不肖子孙,落了把柄在人手上,被追究起来也只能自认倒霉。
虽说是他们自己确实犯了事活该下狱,但这次抓人的是锦衣卫,被抓走的还都是那几个帮刘太后说话的老臣家里的子孙,百官们都是聪明人,一下就看出来了是怎么回事。
显然就是皇帝并不想让刘太后回京,那些帮刘太后求情的大臣,触了皇帝的逆鳞,被皇帝“公报私仇”了。
锦衣卫这种专门搜集情报的特务机构,京中哪家高门大户的阴私他们不知道,如今锦衣卫由临阳侯顾悯一人掌管,而顾悯是皇帝的亲信,皇帝要是看不惯哪个大臣,明面上不会对你怎么样,暗地里却可以命锦衣卫搜集你家的罪证,借题发挥。
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完全清清白白,有了那几个老臣的前车之鉴,从此,朝野上下嘴巴紧闭,再也没有谁敢帮刘太后求情。
而刘太后说绝食当然也不可能真的绝食,她也明白,要是她死了,岂不是更称了沈映的心,人活着才有希望,朝廷里的那些贪生怕死的老东西不肯帮她,没事,她还有最后一张底牌,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是那个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
这天宫里的花匠又送过来一盆名为“十丈垂帘”的菊花供沈映赏玩,沈映其实对这些花花草草的毫无兴趣,正好安郡王来找他,他便把这盆极其珍贵的“十丈垂帘”赏给了安郡王。
安郡王很高兴,他虽然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但尤爱附庸风雅,当即欢天喜地地谢了恩,还说要叫京里的名士都去他家赏花赋诗。
沈映从花盆里摘了一朵橙色的菊花拿在手上漫不经心地把玩,瞟着安郡王吐槽道: “整日里就知道和那些个狐朋狗友饮酒作乐,你看看大应哪个王爷郡王像你一般游手好闲,你什么时候也能替朕分分忧?”
“臣是想替皇上分忧的,可臣没那个本事啊,再说了,皇上身边能人贤士那么多,也不缺臣一个吧?光是一个临阳侯,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了。”安郡王似乎是怕被人听见,谨慎地四下打量了一番,发现没有其他人在附近,才压低声音对沈映说,“皇上你不知道吧,现在顾悯在京里可不得了啊,谁见到他不得陪笑脸,谁要是敢得罪了他,指不定哪天就被抓到诏狱里去了。锦衣卫在他的掌管下,在京中横行霸道,不分青红皂白到处抓人,比郭九尘在的时候更甚!”
沈映背着手,要笑不笑地看着安郡王问:“你跟朕说这些做什么?”
安郡王睁大眼,一本正经地道:“给皇上您提个醒啊,他顾悯敢这么作威作福,无非就是仗着皇上你对他的宠爱,可皇上你也该管管他,他得罪了那么多人,这不是在给皇上你惹麻烦吗?”
沈映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杜党叛乱刚平息,还有许多余孽逃离在外,锦衣卫行事严苛,也是为了早点抓到那些漏网之鱼,没什么要紧的。”
安郡王不满地哼了声,做出一副早已看穿了一切的样子,道:“皇上你就宠着他吧!”
沈映拿手里的菊花指着安郡王,调侃道:“你要是觉得顾悯干得不好,那要不朕把锦衣卫交给你来管?”
安郡王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可干不了这个!我这个人心软,可干不了这种得罪人的事!”
沈映沉吟道:“既如此,朕这里还有一件不得罪人的事想交给你来办,你愿不愿意替朕排忧解难啊?”
安郡王用手指挠了挠额头,好奇地问:“什么事啊?”
沈映道:“杜党谋逆一案,不日就要三司会审,朕打算命你为主审,你意下如何?”
安郡王惊讶出声,“我来当主审?这哪行啊?我从来都没审过案子,还是这么大的案子,不行不行,我可做不了,还是请皇上收回成命吧。”
安郡王把头摇成拨浪鼓,沈映拿着手里的菊花往安郡王胸口拍了下,“先别忙着推辞,听朕把话说完。这次谋逆案牵扯到了岐王和雍王,必须得在皇族中选个人来参与案子的审理,结果才能令那些宗亲信服。让你做主审,只是装样子给人看,朕会再让顾悯谢毓他们从旁协助你,你只要听他们说的行事就行。”
“可岐王不是已经死了吗?”安郡王眼珠儿转了转,“那就只剩下雍王,雍王算起来是我们的皇叔,而且他手上还有太宗皇帝赐的丹书铁券,皇上想治他的罪,怕是不易吧?”
自然是不易,不仅不易,而且十分艰难。
杜谦仁不知为何,都死到临头了却还要护着雍王,不肯招供自己是和雍王合谋造反,声称自己是用矫诏骗了雍王借兵,雍王并无造反之心,都是受他蒙蔽,没了杜谦仁的指证,雍王又仗着手里有丹书铁券更可以有恃无恐。 ↑返回顶部↑
沈映心里是一万个不想让刘太后回京,尤其现在京中的局势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
但要是刘太后在行宫里真有个好歹,他怕是会被那些御史言官给批判死,没办法,人言可畏,然而就在沈映打算让人把刘太后接回来的时候,那几个上书帮刘太后求情的老臣家里,子孙陆续都因犯了事被锦衣卫给抓进了诏狱里。
犯事的原因各异,有在朝为官还敢狎妓宿娼的,有霸占良家妇女的,还有鱼肉百姓的等等。
这些老臣做了几十年官,多年苦心经营才积攒起来一份偌大家业,但这大家大业的自然不可能每一份都是干干净净的。
没人查还好,但若是碰上一两个不肖子孙,落了把柄在人手上,被追究起来也只能自认倒霉。
虽说是他们自己确实犯了事活该下狱,但这次抓人的是锦衣卫,被抓走的还都是那几个帮刘太后说话的老臣家里的子孙,百官们都是聪明人,一下就看出来了是怎么回事。
显然就是皇帝并不想让刘太后回京,那些帮刘太后求情的大臣,触了皇帝的逆鳞,被皇帝“公报私仇”了。
锦衣卫这种专门搜集情报的特务机构,京中哪家高门大户的阴私他们不知道,如今锦衣卫由临阳侯顾悯一人掌管,而顾悯是皇帝的亲信,皇帝要是看不惯哪个大臣,明面上不会对你怎么样,暗地里却可以命锦衣卫搜集你家的罪证,借题发挥。
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完全清清白白,有了那几个老臣的前车之鉴,从此,朝野上下嘴巴紧闭,再也没有谁敢帮刘太后求情。
而刘太后说绝食当然也不可能真的绝食,她也明白,要是她死了,岂不是更称了沈映的心,人活着才有希望,朝廷里的那些贪生怕死的老东西不肯帮她,没事,她还有最后一张底牌,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是那个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
这天宫里的花匠又送过来一盆名为“十丈垂帘”的菊花供沈映赏玩,沈映其实对这些花花草草的毫无兴趣,正好安郡王来找他,他便把这盆极其珍贵的“十丈垂帘”赏给了安郡王。
安郡王很高兴,他虽然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但尤爱附庸风雅,当即欢天喜地地谢了恩,还说要叫京里的名士都去他家赏花赋诗。
沈映从花盆里摘了一朵橙色的菊花拿在手上漫不经心地把玩,瞟着安郡王吐槽道: “整日里就知道和那些个狐朋狗友饮酒作乐,你看看大应哪个王爷郡王像你一般游手好闲,你什么时候也能替朕分分忧?”
“臣是想替皇上分忧的,可臣没那个本事啊,再说了,皇上身边能人贤士那么多,也不缺臣一个吧?光是一个临阳侯,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了。”安郡王似乎是怕被人听见,谨慎地四下打量了一番,发现没有其他人在附近,才压低声音对沈映说,“皇上你不知道吧,现在顾悯在京里可不得了啊,谁见到他不得陪笑脸,谁要是敢得罪了他,指不定哪天就被抓到诏狱里去了。锦衣卫在他的掌管下,在京中横行霸道,不分青红皂白到处抓人,比郭九尘在的时候更甚!”
沈映背着手,要笑不笑地看着安郡王问:“你跟朕说这些做什么?”
安郡王睁大眼,一本正经地道:“给皇上您提个醒啊,他顾悯敢这么作威作福,无非就是仗着皇上你对他的宠爱,可皇上你也该管管他,他得罪了那么多人,这不是在给皇上你惹麻烦吗?”
沈映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杜党叛乱刚平息,还有许多余孽逃离在外,锦衣卫行事严苛,也是为了早点抓到那些漏网之鱼,没什么要紧的。”
安郡王不满地哼了声,做出一副早已看穿了一切的样子,道:“皇上你就宠着他吧!”
沈映拿手里的菊花指着安郡王,调侃道:“你要是觉得顾悯干得不好,那要不朕把锦衣卫交给你来管?”
安郡王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可干不了这个!我这个人心软,可干不了这种得罪人的事!”
沈映沉吟道:“既如此,朕这里还有一件不得罪人的事想交给你来办,你愿不愿意替朕排忧解难啊?”
安郡王用手指挠了挠额头,好奇地问:“什么事啊?”
沈映道:“杜党谋逆一案,不日就要三司会审,朕打算命你为主审,你意下如何?”
安郡王惊讶出声,“我来当主审?这哪行啊?我从来都没审过案子,还是这么大的案子,不行不行,我可做不了,还是请皇上收回成命吧。”
安郡王把头摇成拨浪鼓,沈映拿着手里的菊花往安郡王胸口拍了下,“先别忙着推辞,听朕把话说完。这次谋逆案牵扯到了岐王和雍王,必须得在皇族中选个人来参与案子的审理,结果才能令那些宗亲信服。让你做主审,只是装样子给人看,朕会再让顾悯谢毓他们从旁协助你,你只要听他们说的行事就行。”
“可岐王不是已经死了吗?”安郡王眼珠儿转了转,“那就只剩下雍王,雍王算起来是我们的皇叔,而且他手上还有太宗皇帝赐的丹书铁券,皇上想治他的罪,怕是不易吧?”
自然是不易,不仅不易,而且十分艰难。
杜谦仁不知为何,都死到临头了却还要护着雍王,不肯招供自己是和雍王合谋造反,声称自己是用矫诏骗了雍王借兵,雍王并无造反之心,都是受他蒙蔽,没了杜谦仁的指证,雍王又仗着手里有丹书铁券更可以有恃无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