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20)(1 / 4)
倒是点火之法确实不错,可以参考。
随侍皇太孙的工部侍郎很快得出了这个结论,他冷眼看着这群威尼斯商人在得到赏赐后喜不自胜离开的模样,恭敬转身,将自己的看法呈上。
殿下,只有这一把样品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其与精准度有关。臣以为不能排除双方冶炼技术和原材料上存在的差异,所以臣以为,若想要确定此槽痕确实有导引作用,还当在我铳体上实验一番,只是
他看着皇太孙略一迟疑,在青年微微侧首示意他有话就说时低声恭敬道:殿下,恕臣僭越,就如今情况而言,滑槽即便有用效果亦是有限,比之其效果,改进的耗费甚巨,臣以为不值当。
这并不是他在为自己的分内工作推诿,只是以大明如今的制造水平来说,制造通体光滑平顺的枪管都有难度,更别提在里头开槽了。
侍郎虽然是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太多动手经验,但能在洪武帝手下做到管理阶层并且活过三年以上的,个个都能在后世成为栋梁之材,这位侍郎虽然官位不高,但年不及而立的他着实挺过了若干次政治风浪,得到了洪武帝信任。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被被派来辅助太孙,因此,在看到强管内的管槽分布后,工部侍郎立刻就算出了一个匠人做出这等效果所要耗费的工期,并且在看完实战比对后又暗中计算了得失,而显然,他计算后的结果就是不值得。
原因很简单,若在强管内都刻制这样的纹路,其工期将为正常火铳的三倍乃至于五倍,以大明如今的火铳配比而言
后面的话他不说木白也明白。
大明如今的火器硬性配比是十兵一铳,而大明的兵士有多少?
在洪武上十四年,北边被蓝玉打伏,南边被沐英踢瘸,东边被汤和以及诸多海防将领揍趴下后的微妙和平期,大明的卫所几乎全都是满编制的情况下,登记在册的军籍共有两百四十余万。
此刻的军籍还不像是明中期充满了滥竽充数之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壮年兵哥,只要洪武帝振臂一呼立刻就能穿甲执锐的那种。
当然,这些人数中也包含了近期归附大明的外邦俘虏,作为社会不稳定份子,这些人即便归入了大明的军队体系,短时间内肯定也是不会被配置火器的。
但就算是将这庞大的军队人数去掉零头,国内对火器的需求也在20万之巨。
正因为对火器的需求庞大,单靠中央着实无法满足需求,洪武帝在此前不得不授权部分卫所自行制造火器。
以如今的标准制造火器已经那么困难了,再增加制造难度,到时候别说增加配给量了,能不能赶在如今已经发下去的火铳毁坏前顶上缺额都是个问题。
而且如果在里面刻了纹路能让火铳指哪打哪也就算了,就如今这个若有若无的矫正程度,不值得啊不值得。
工部侍郎自觉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非常对得起自己那微薄的工资,然而他话音刚落就对上了小皇孙无语的表情。
怎,怎么了,他说错了什么吗?
当然错了。
虽然囿于环境和规则,木白对现代枪械没有太深的了解,但他对别的兵器有天然的敏锐度,火器这东西看上去再怎么高大上,再怎么复杂,说白了也就是兵器而已。
兵器之间皆有互通之道。
如今大明的火铳在使用上主要目的是做火力覆盖,力求在短兵相接前消灭尽可能多的敌人,在这种要求下只要不炸膛和打到自己,对其精准性没有需求,在使用上就类似两军对阵时铺天盖地的弩机箭矢。
但就像是弩也分为力求射速的弓弩和以杀伤力和震慑力为目的却发射缓慢的床弩一样,火器也应当有不同的配置以满足其定位。
大明第一家庭里对于火器一直有一种认知,那就是这种热兵器总有一天会取代冷兵器的地位。
这种认知来自于他们家的爷爷。
洪武帝在年轻时曾经和当时的元军正规军碰上,尽管对上的是甲胄、兵器样样不缺的正规部队,那支红巾军依然在朱元璋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但当时洪武帝却并没有因为这场得之不易的胜利而骄傲,反倒是瞄上了从元军处收缴而来的火铳,并且判定这东西在未来定能左右战局,同时要求他的军队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配置,否则就会挨打。
要知道,那时候的火铳基本就是一次性武器,发射完一轮后就当烧火棍使的那种,当时就连不少元军将领对火铳颇为轻蔑,认为这东西就是动静大,杀伤力基本为零。但洪武帝却靠着其超前的眼光和敏锐的嗅觉对其做了投资,从而成为了起义军中唯一一支装备火器的部队。
他的前瞻性给予了他巨大的回报。 ↑返回顶部↑
随侍皇太孙的工部侍郎很快得出了这个结论,他冷眼看着这群威尼斯商人在得到赏赐后喜不自胜离开的模样,恭敬转身,将自己的看法呈上。
殿下,只有这一把样品的情况下,很难确定其与精准度有关。臣以为不能排除双方冶炼技术和原材料上存在的差异,所以臣以为,若想要确定此槽痕确实有导引作用,还当在我铳体上实验一番,只是
他看着皇太孙略一迟疑,在青年微微侧首示意他有话就说时低声恭敬道:殿下,恕臣僭越,就如今情况而言,滑槽即便有用效果亦是有限,比之其效果,改进的耗费甚巨,臣以为不值当。
这并不是他在为自己的分内工作推诿,只是以大明如今的制造水平来说,制造通体光滑平顺的枪管都有难度,更别提在里头开槽了。
侍郎虽然是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太多动手经验,但能在洪武帝手下做到管理阶层并且活过三年以上的,个个都能在后世成为栋梁之材,这位侍郎虽然官位不高,但年不及而立的他着实挺过了若干次政治风浪,得到了洪武帝信任。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被被派来辅助太孙,因此,在看到强管内的管槽分布后,工部侍郎立刻就算出了一个匠人做出这等效果所要耗费的工期,并且在看完实战比对后又暗中计算了得失,而显然,他计算后的结果就是不值得。
原因很简单,若在强管内都刻制这样的纹路,其工期将为正常火铳的三倍乃至于五倍,以大明如今的火铳配比而言
后面的话他不说木白也明白。
大明如今的火器硬性配比是十兵一铳,而大明的兵士有多少?
在洪武上十四年,北边被蓝玉打伏,南边被沐英踢瘸,东边被汤和以及诸多海防将领揍趴下后的微妙和平期,大明的卫所几乎全都是满编制的情况下,登记在册的军籍共有两百四十余万。
此刻的军籍还不像是明中期充满了滥竽充数之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壮年兵哥,只要洪武帝振臂一呼立刻就能穿甲执锐的那种。
当然,这些人数中也包含了近期归附大明的外邦俘虏,作为社会不稳定份子,这些人即便归入了大明的军队体系,短时间内肯定也是不会被配置火器的。
但就算是将这庞大的军队人数去掉零头,国内对火器的需求也在20万之巨。
正因为对火器的需求庞大,单靠中央着实无法满足需求,洪武帝在此前不得不授权部分卫所自行制造火器。
以如今的标准制造火器已经那么困难了,再增加制造难度,到时候别说增加配给量了,能不能赶在如今已经发下去的火铳毁坏前顶上缺额都是个问题。
而且如果在里面刻了纹路能让火铳指哪打哪也就算了,就如今这个若有若无的矫正程度,不值得啊不值得。
工部侍郎自觉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非常对得起自己那微薄的工资,然而他话音刚落就对上了小皇孙无语的表情。
怎,怎么了,他说错了什么吗?
当然错了。
虽然囿于环境和规则,木白对现代枪械没有太深的了解,但他对别的兵器有天然的敏锐度,火器这东西看上去再怎么高大上,再怎么复杂,说白了也就是兵器而已。
兵器之间皆有互通之道。
如今大明的火铳在使用上主要目的是做火力覆盖,力求在短兵相接前消灭尽可能多的敌人,在这种要求下只要不炸膛和打到自己,对其精准性没有需求,在使用上就类似两军对阵时铺天盖地的弩机箭矢。
但就像是弩也分为力求射速的弓弩和以杀伤力和震慑力为目的却发射缓慢的床弩一样,火器也应当有不同的配置以满足其定位。
大明第一家庭里对于火器一直有一种认知,那就是这种热兵器总有一天会取代冷兵器的地位。
这种认知来自于他们家的爷爷。
洪武帝在年轻时曾经和当时的元军正规军碰上,尽管对上的是甲胄、兵器样样不缺的正规部队,那支红巾军依然在朱元璋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但当时洪武帝却并没有因为这场得之不易的胜利而骄傲,反倒是瞄上了从元军处收缴而来的火铳,并且判定这东西在未来定能左右战局,同时要求他的军队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配置,否则就会挨打。
要知道,那时候的火铳基本就是一次性武器,发射完一轮后就当烧火棍使的那种,当时就连不少元军将领对火铳颇为轻蔑,认为这东西就是动静大,杀伤力基本为零。但洪武帝却靠着其超前的眼光和敏锐的嗅觉对其做了投资,从而成为了起义军中唯一一支装备火器的部队。
他的前瞻性给予了他巨大的回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