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哪怕扶着墙走(2 / 3)
“可等到那时候,估计我已经不缺钱了,要不是更看好认股权证这边的长远利益,我的公司就可以负担这五千万美元,没必要过来打扰你。”
说了句大实话,叶冬青觉得多半要失败,原因在于巴菲特先生的性格,比他想象中更加稳妥,在自己承诺保本的前提下一点儿也不为所动,反而流露出避而远之的意思。
确实是种稳妥的性格,这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稳妥的同时,也错失许多赚钱的大好机会。
别看华尔街那帮巨头们,整天说自己在互联网泡沫崩塌过程中损失多少多少钱,但它们是以股市巅峰期的价值计算,有券商在八十年代微软公司上市那会儿就入手了,几百万美元买到百分之几股份,期间早就赚到流油,真正亏损的是后来才入场的那帮散户以及投资机构,在那之前能退出的全都撤走了。
在这过程中老巴菲特没分到蛋糕,可能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尽量追求稳妥,没有年轻人的干劲.....老头语气无力:“又是杠杆么,我觉得你并不是真的需要我这些钱,你的投资规模已经蛮不错,作为一位如此年轻,二十?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这种成就非常不错,但我建议你应该稳妥些,多想想是不是真的值得投资。”
好吧。
看样子是难以谈成了,不仅没捞到钱还被隐晦地教育了,如果叶冬青是普通人,老头的观点很实用,然而发生在他身上的情况有些特殊。
比起投资理念,更缺少资金来完成布局,见到助理提醒老巴菲特要去开会,叶冬青顺势提出告辞,老头也不挽留,说句客气话,路上小心点之类的。
没有因为得不到钱而怨恨什么,但多少想要争一口气,让对方后悔现在没有投资自己,跟当时选择离职的那帮家伙们差不多,可能是这具年轻身体激素分泌旺盛的缘故,导致有点年轻气盛,做不到心如止水。
回到自己车上后点着雪茄,打电话告诉卡耐克不用准备腾讯、淘宝这两家公司的资料了,既然大金主没想法,暂时用不到,省得花冤枉钱送给咨询公司。
巴菲特先生的助理,在叶冬青走后对自己老板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以前可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
“怎么说呢,互联网让他们接触到更多讯息,让年轻人失去以前那种认真钻研的精神,我记得我年轻时候,也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你,老板。”
老头只是笑,这种事情不需要谦虚,转移话题:“走吧,会议要开始了......”
没有顺利得到钱,多多少少有些遗憾。
换个角度去考虑,叶冬青也觉得对方不会投资自己这样的人,目前的各种疯狂投资举动,简直就像在找死一样。
没办法抱大腿,还是要靠自己来积累资本,眼下最好的办法是将用户资产都投进认股权证里,利用杠杆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只要淡水基金公司的资金流不出问题,不断有人往里面投资,这场游戏就能继续维持下去。
第一批购买季度短期理财产品的人,已经顺利将本金利息拿到手,专门留了部分资金用来兑付本息,之后这部分投资者,大多选择继续买入,其中部分人还增加了本金。
美国人喜欢借用基金、股票等等来实现赚取被动收入,所谓被动收入,是指包括房屋租金、股票分红、股票升值、基金升值等等不需要付出太多劳动,就能赚到钱的渠道。
购买国债和银行定期这些也算,衡量财务自由的标准之一,就是被动收入能不能让某个人衣食无忧,即使不继续工作也能躺着花一辈子。
开公司也算,这帮老板们就很会利用手底下的员工和赚钱渠道,来让自己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获得高回报,不过做生意风险也大,一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
如果一位拥有百万现金的中产,将钱全都投进淡水基金公司,按照叶冬青目前指定的高额回报率来算,一年差不多能实现七万六千美金左右的税前利润,不仅能够跑赢通货膨胀率,这个收入也相当于许多中年者们的全年收入。
确实是种非常不错的理财产品,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多少投资者敢拿这么多钱投资它呢?
直到目前为止,除了叶冬青这位老板之外,最大的投资者仍然是马利克·法西,这位家里在波士顿从事水产养殖、代销的富公子最近没跟叶冬青联系,不过之前投资的钱并没撤走。
等到培养出良好信誉度,让公司规模壮大起来之后,到时候估计才能吸引到其他大额投资,冒然出手的结果多半是像今天一样,得不到重视。
叶冬青原本觉得自己在老股神眼中会特别,然而对方没有押注自己的信心。
这固然使得他的小算盘流产,说到底其实对现在的布局没什么负面影响,属于他自己的“小生意”仍然还在正常运转,并且在近期取得不错的回报。
************
一回去就通过黄金岛理财公司管理者们,找到那位敢缠着老巴菲特的推销员,这家伙跟叶冬青一样也是华人,属于公司最早的员工之一,名字叫做周永。
叶冬青之前没听过他的名字,见面后才发现是位老实巴交的中年人。 ↑返回顶部↑
说了句大实话,叶冬青觉得多半要失败,原因在于巴菲特先生的性格,比他想象中更加稳妥,在自己承诺保本的前提下一点儿也不为所动,反而流露出避而远之的意思。
确实是种稳妥的性格,这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稳妥的同时,也错失许多赚钱的大好机会。
别看华尔街那帮巨头们,整天说自己在互联网泡沫崩塌过程中损失多少多少钱,但它们是以股市巅峰期的价值计算,有券商在八十年代微软公司上市那会儿就入手了,几百万美元买到百分之几股份,期间早就赚到流油,真正亏损的是后来才入场的那帮散户以及投资机构,在那之前能退出的全都撤走了。
在这过程中老巴菲特没分到蛋糕,可能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尽量追求稳妥,没有年轻人的干劲.....老头语气无力:“又是杠杆么,我觉得你并不是真的需要我这些钱,你的投资规模已经蛮不错,作为一位如此年轻,二十?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这种成就非常不错,但我建议你应该稳妥些,多想想是不是真的值得投资。”
好吧。
看样子是难以谈成了,不仅没捞到钱还被隐晦地教育了,如果叶冬青是普通人,老头的观点很实用,然而发生在他身上的情况有些特殊。
比起投资理念,更缺少资金来完成布局,见到助理提醒老巴菲特要去开会,叶冬青顺势提出告辞,老头也不挽留,说句客气话,路上小心点之类的。
没有因为得不到钱而怨恨什么,但多少想要争一口气,让对方后悔现在没有投资自己,跟当时选择离职的那帮家伙们差不多,可能是这具年轻身体激素分泌旺盛的缘故,导致有点年轻气盛,做不到心如止水。
回到自己车上后点着雪茄,打电话告诉卡耐克不用准备腾讯、淘宝这两家公司的资料了,既然大金主没想法,暂时用不到,省得花冤枉钱送给咨询公司。
巴菲特先生的助理,在叶冬青走后对自己老板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以前可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
“怎么说呢,互联网让他们接触到更多讯息,让年轻人失去以前那种认真钻研的精神,我记得我年轻时候,也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成功。”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你,老板。”
老头只是笑,这种事情不需要谦虚,转移话题:“走吧,会议要开始了......”
没有顺利得到钱,多多少少有些遗憾。
换个角度去考虑,叶冬青也觉得对方不会投资自己这样的人,目前的各种疯狂投资举动,简直就像在找死一样。
没办法抱大腿,还是要靠自己来积累资本,眼下最好的办法是将用户资产都投进认股权证里,利用杠杆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只要淡水基金公司的资金流不出问题,不断有人往里面投资,这场游戏就能继续维持下去。
第一批购买季度短期理财产品的人,已经顺利将本金利息拿到手,专门留了部分资金用来兑付本息,之后这部分投资者,大多选择继续买入,其中部分人还增加了本金。
美国人喜欢借用基金、股票等等来实现赚取被动收入,所谓被动收入,是指包括房屋租金、股票分红、股票升值、基金升值等等不需要付出太多劳动,就能赚到钱的渠道。
购买国债和银行定期这些也算,衡量财务自由的标准之一,就是被动收入能不能让某个人衣食无忧,即使不继续工作也能躺着花一辈子。
开公司也算,这帮老板们就很会利用手底下的员工和赚钱渠道,来让自己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获得高回报,不过做生意风险也大,一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
如果一位拥有百万现金的中产,将钱全都投进淡水基金公司,按照叶冬青目前指定的高额回报率来算,一年差不多能实现七万六千美金左右的税前利润,不仅能够跑赢通货膨胀率,这个收入也相当于许多中年者们的全年收入。
确实是种非常不错的理财产品,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多少投资者敢拿这么多钱投资它呢?
直到目前为止,除了叶冬青这位老板之外,最大的投资者仍然是马利克·法西,这位家里在波士顿从事水产养殖、代销的富公子最近没跟叶冬青联系,不过之前投资的钱并没撤走。
等到培养出良好信誉度,让公司规模壮大起来之后,到时候估计才能吸引到其他大额投资,冒然出手的结果多半是像今天一样,得不到重视。
叶冬青原本觉得自己在老股神眼中会特别,然而对方没有押注自己的信心。
这固然使得他的小算盘流产,说到底其实对现在的布局没什么负面影响,属于他自己的“小生意”仍然还在正常运转,并且在近期取得不错的回报。
************
一回去就通过黄金岛理财公司管理者们,找到那位敢缠着老巴菲特的推销员,这家伙跟叶冬青一样也是华人,属于公司最早的员工之一,名字叫做周永。
叶冬青之前没听过他的名字,见面后才发现是位老实巴交的中年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