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小食光 第7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张羡龄希望能够从宫外挑几个伴读,也许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也许是皇亲国戚家的孩子,都行。
  至于这些宫外的小伴读如何来宫里上学,张羡龄觉得完全可以仿照寄宿学校的模式,让这些小伴读学习日住在宫内,放假时仍回家里去。
  从宫外挑选伴读这件事,倒不似之前改动皇太子出阁读书章程那般惹得群臣议论纷纷。
  反对的臣子很少,赞成的人却很多,有些人甚至觉得是一些好事,毕竟谁家没有个与皇太子年纪相仿的孩子?若是能被选中做伴读,日后的前程一定差不了。
  许多大臣听说这消息,回家立刻扒拉自己家的孩子,看有没有适龄的孩子。
  报名、阅看,择定……一项项流程都需要时间。
  趁着这个空档,张羡龄便命宫人内侍将太子读书的文华殿修整一新,硬装虽然改不了,软装还是可以布置一下的嘛。
  像什么少儿读书角,黑板报,玩具储存室,统统给安排上了。因前来读书的都是四五岁的小孩子,所以桌椅柜子也都是特质的,小小巧巧,转折的尖角处也做了磨圆处理。
  宫人内侍热火朝天的改造文华殿装饰,造办处传来一个好消息——玻璃的质量提升了。
  这可是大事,才听见风声,张羡龄就径直乘着凉轿往西苑去。
  造办处时常要试验些新鲜玩意儿,需要大一点的场地,张羡龄便在西苑给他们圈了一处院落,专门让他们使用。这院落的名字也起得很直白,就叫皇明研究院。
  宽敞的大院里,造办处的蔡衡与萧荷花引着张羡龄来到一处院落。
  萧荷花笑道:“娘娘请看,这就是我们新改成的玻璃。”
  雕花乌木底座上,立着一面透明的玻璃,很大,足有一面铜镜那般大小,但并不是很通透,凑近了去看,能瞧见一些疏疏细细的水泡。
  张羡龄走到那扇玻璃前,在前面看了看,又绕到后头去瞧一瞧,末了,还小心翼翼地拿手指头点在那面玻璃上,看是否能有倒影。
  还真不错,虽然并不是十全十美,但这样大且有一定透明度的玻璃,已经足够使张羡龄感到惊喜。
  她详细问了一遍玻璃的造价,与之前的老玻璃想比,价钱要低上一些,不过还是有些贵,百姓估计是不会烧钱去买这玩意,想来也只有达官贵族才能用得起。
  看过了玻璃,张羡龄便教他们将这玻璃做成玻璃窗,往坤宁宫和文华殿各安一扇。
  传统结构的宫殿,殿内的光线总免不得有些暗淡,尤其是冬天的时候,四面八方都闭着窗,暖帘又从早到晚垂着,即使是白天也似黄昏一般微明。
  玻璃窗一换上,那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大片大片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在坤宁宫的金砖上,光是看着这太阳光,就令人心里高兴。
  这扇玻璃窗就安在坤宁宫西暖阁的南墙上,安好的那一日,连后宫里的一些老娘娘也跑来看热闹。
  大家坐在西暖阁里,从里面看外面,怎么看怎么新鲜。
  邵贵太妃扭头向张羡龄道:“我们南边也有些富贵人家嫌寻常窗户闷气,想要透光的,便寻了蚌壳糊窗子,唤作蠡壳窗。不过那蚌壳小小的,看不到什么窗外的景色,只是透个光而已。还是你这玻璃窗好,这样大的一小块,用木头组接起来,又能透光,又能隐约看见窗外的景色。”
  坐在一旁的王太妃听到这里,提出了一个担忧:“好是好,可这玻璃窗既然能从里面看见外面,那反过来,外面也能看见里边,这样总觉得不大好。”
  “确实有个担心。”张羡龄解释道,“所以我让宫人做了窗帘,从窗子之上一直垂到地面,不想看景的时候,把窗帘拉上便可,只是如今还没全做好,要明日才能装呢。”
  王太妃笑道:“还是中宫娘娘考虑的周全。”
  她其实有心想问一问,这种玻璃能不能给其他人用。若是可以,王太妃甘愿自掏银两给女儿仁和长公主买上一扇玻璃窗。仁和长公主如今怀了身子,月份大,不好到外头走动,总闷在屋子里。若是有这么一扇玻璃窗,能让她看一看庭中的花木,也许能让她心情好一些。
  只是连邵贵太妃都没提起这个话茬,王太妃也不好先开口。毕竟连清宁宫和仁寿宫如今都没装上玻璃窗呢。
  王太妃只好先把这个念头按下去,等以后时机成熟了再提。
  窗帘装好之后,寿儿特别喜欢跑到西暖阁来,让保母慈母们就地铺一面软垫,正在那扇玻璃窗下,然后堆上许多玩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