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天师[古穿今]_分卷阅读_34(2 / 4)
张乔生的祖父张福既然能藏得住金条,那么指不定也能藏住其他的物品。
“张禄入了盗墓一行,他可能见过那种分隔阴阳的符文,说不定在晚年的时候还是对哥哥张福说了什么。也不排除张福知道弟弟张禄的职业,有意识地去留心关注了什么,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明确的结尾。”
行壹找不到一个定论,“现在还有一个需要碰运气才能找到后半截的线索。张乔生在临死时说他是求长生之道,而他得到了一本应该记录着墓穴风水术的书。墓地、吸血、长生术,哪一天遇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三者,说不定就与张乔生一事有关了。”
在撞大运遇到那一条线索之前,沪海九五年的吸血鬼旧案只能暂且止步于此。
董苒苒几个人并不因为没能查清吸血男旧案的始末而停止节目的制作。
这一期的节目还要接续拍摄,直到揭露到张乔生诡异自燃为终点,至于为什么他会自燃,就让观众去放开脑洞猜猜猜了。
**
《翻开这一页》的第一个旧案就到此为止,而在节目尚未播出之前,浦西某博物馆里的一根白玉簪子的变色引发了一众研究学者的探究。
那支簪子正是张志远见过的耳挖簪,为什么原本玉簪上带有血沁的部分突然褪色了,而且血红色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考古所的熊老科长特意邀请行壹喝下午茶,正是想听一听为何开棺后频繁出现耳垢的簪子终于消停了,还有另外一支簪子里的血沁是否由鲜血形成。
他在听了一段离奇故事后感叹着,“我就知道事出必有因,张乔生的诡异变化也一定有因,我也凑个热闹给你提供一个思路方向。九十年代的头几年里,有一个地方非常热闹——仅仅是三百来米的会积路鬼市。”
鬼市听着有些让人毛骨悚然,而熊老科长说起了鬼市的来历。它的起源来历说法有多种,一般认为来自晚清民初时期的古玩买卖场地,那多是夜半开天明散,似乎是像鬼见不得太阳,这种买卖交易的场所也就被叫做了鬼市。
在清末的时候,涌出了一批的王公贵族与八旗子弟,清朝都要亡了自是不可能再养活他们。
八旗子弟在白日里还会提溜这鸟笼闲逛,没事就喝茶听书似乎还活得悠闲自在,但等他们一觉醒来在黎明之前的深沉夜色里,就不得不为了生计裹着一层棉袄去蹲点摆摊,卖出自家祖传之物或是从宫里以不同手段弄到的宝物。
买家人手提着一只灯笼走过一个又个摊位,谁都要恪守在此地交易的规矩‘只看东西不看人’。黑夜里的灯火晃动宛如鬼火,正给鬼市添了一道阴冷的气氛。
后来鬼市的交易形式从京城传到了全国的其他各大城市里,在动荡的年代里有些不便在白天买卖的货物都会拿到鬼市上来买卖,买卖双方只问货绝不问人,买定离手恕不退还。
熊老科长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鬼市再度红火起来的时候。虽然那时候定了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但大多的人都还处在迷茫之中,是有一小部分人发现了先机,民间交易又不似从前管得严格,鬼市也就死灰复燃了。
不同与以前的前清贝勒们出于好面子才夜半出货,九十年代的鬼市会只在周末的黎明前出现,那是因为这种交易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文物法说得清楚哪个朝代之前的哪类古物是不得私人买卖的,如果真的按照那么做的话,就有很多东西无法在民间流通了。
“那些年我几乎每周都会去淘宝,因为正是赶上了好时候,鬼市里有各家的家传老货、六七十年代抄家之后发还的物品,甚至还有盗墓出土的文物。现在回头看看,当时几乎没有假货,最次的也是民国时期的仿货,能说清一色的都是好东西。让人只觉得挑花了眼,每一次去都能有所收获。”
熊老科长想着当年的鬼市盛况,那时贫富差距还不算大,而且人们去淘货多半不是为了投资古董而是图一种乐趣,所以去的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
“大伙想得捡漏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经过了破.四.旧的那些事情,我们大多是想着要将失去的东西寻回来,那时的买卖价格不算高,我参加工作了没几年也能买得起。后来艺术品市场集团化、商业化了,不知不觉之间有一拨人发现手里而的东西身价翻了好多倍,那都是后话了。”
行壹听熊老科长说到这里也懂了他的意思。鬼市卖的东西品种很杂,张乔生也是知识分子说不定被谁带着也入过鬼市淘货,在那里接触到了改变他后半生的存在。“熊老,如今沪海还有鬼市吗?”
虽然熊老科长点了点头,但他的神色已经显示出了遗憾。“九十年中后期出现了北潘南福的说法,沪海的鬼市已经拓展到另外的几条路上。后来管得越来越规范,现在已经搬到楼里去了,而且还要买票入场。门票被黄牛炒得高,里面再也不是满地都是漏,想要买到的真东西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不过,鬼市还遵从着以往的一些规矩,比如说凌晨开黎明散,比如说手电筒的光只照亮物品不照人。
行壹觉得熊老科长提供的这条线索其思路很可能是正确的,只是碍于时隔二十多年,当年的老摊主说不定大都早已金盆洗手收摊不干了。
“尽管查到线索的可能性很定,但是节目组去做一段相关的报道也挺有意思的,这也是城市特殊存在的一部分。”
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其余几人的一致同意,一众人赶早不赶晚,找路子向黄牛买了票,最近的周末就去走一趟鬼市。
凌晨两点,在七月中旬有些凉爽的夜风里,一行人正要穿过一片花园竹林道前往藏宝楼楼上的鬼市所在。附近的马路上不是静寂无声,而能听到不少轿车引擎声与刹车声,看来鬼市的真货虽然渐渐变少,但是其人气仍然不减当年。
年纪最大的郑新国也很好奇,因为他当年就没往那里逛过。“如果当年我也趟过鬼市,搞不好现在也是身价过千万,坐拥沪海几大豪宅的人物了。” ↑返回顶部↑
“张禄入了盗墓一行,他可能见过那种分隔阴阳的符文,说不定在晚年的时候还是对哥哥张福说了什么。也不排除张福知道弟弟张禄的职业,有意识地去留心关注了什么,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明确的结尾。”
行壹找不到一个定论,“现在还有一个需要碰运气才能找到后半截的线索。张乔生在临死时说他是求长生之道,而他得到了一本应该记录着墓穴风水术的书。墓地、吸血、长生术,哪一天遇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三者,说不定就与张乔生一事有关了。”
在撞大运遇到那一条线索之前,沪海九五年的吸血鬼旧案只能暂且止步于此。
董苒苒几个人并不因为没能查清吸血男旧案的始末而停止节目的制作。
这一期的节目还要接续拍摄,直到揭露到张乔生诡异自燃为终点,至于为什么他会自燃,就让观众去放开脑洞猜猜猜了。
**
《翻开这一页》的第一个旧案就到此为止,而在节目尚未播出之前,浦西某博物馆里的一根白玉簪子的变色引发了一众研究学者的探究。
那支簪子正是张志远见过的耳挖簪,为什么原本玉簪上带有血沁的部分突然褪色了,而且血红色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考古所的熊老科长特意邀请行壹喝下午茶,正是想听一听为何开棺后频繁出现耳垢的簪子终于消停了,还有另外一支簪子里的血沁是否由鲜血形成。
他在听了一段离奇故事后感叹着,“我就知道事出必有因,张乔生的诡异变化也一定有因,我也凑个热闹给你提供一个思路方向。九十年代的头几年里,有一个地方非常热闹——仅仅是三百来米的会积路鬼市。”
鬼市听着有些让人毛骨悚然,而熊老科长说起了鬼市的来历。它的起源来历说法有多种,一般认为来自晚清民初时期的古玩买卖场地,那多是夜半开天明散,似乎是像鬼见不得太阳,这种买卖交易的场所也就被叫做了鬼市。
在清末的时候,涌出了一批的王公贵族与八旗子弟,清朝都要亡了自是不可能再养活他们。
八旗子弟在白日里还会提溜这鸟笼闲逛,没事就喝茶听书似乎还活得悠闲自在,但等他们一觉醒来在黎明之前的深沉夜色里,就不得不为了生计裹着一层棉袄去蹲点摆摊,卖出自家祖传之物或是从宫里以不同手段弄到的宝物。
买家人手提着一只灯笼走过一个又个摊位,谁都要恪守在此地交易的规矩‘只看东西不看人’。黑夜里的灯火晃动宛如鬼火,正给鬼市添了一道阴冷的气氛。
后来鬼市的交易形式从京城传到了全国的其他各大城市里,在动荡的年代里有些不便在白天买卖的货物都会拿到鬼市上来买卖,买卖双方只问货绝不问人,买定离手恕不退还。
熊老科长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鬼市再度红火起来的时候。虽然那时候定了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但大多的人都还处在迷茫之中,是有一小部分人发现了先机,民间交易又不似从前管得严格,鬼市也就死灰复燃了。
不同与以前的前清贝勒们出于好面子才夜半出货,九十年代的鬼市会只在周末的黎明前出现,那是因为这种交易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文物法说得清楚哪个朝代之前的哪类古物是不得私人买卖的,如果真的按照那么做的话,就有很多东西无法在民间流通了。
“那些年我几乎每周都会去淘宝,因为正是赶上了好时候,鬼市里有各家的家传老货、六七十年代抄家之后发还的物品,甚至还有盗墓出土的文物。现在回头看看,当时几乎没有假货,最次的也是民国时期的仿货,能说清一色的都是好东西。让人只觉得挑花了眼,每一次去都能有所收获。”
熊老科长想着当年的鬼市盛况,那时贫富差距还不算大,而且人们去淘货多半不是为了投资古董而是图一种乐趣,所以去的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
“大伙想得捡漏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经过了破.四.旧的那些事情,我们大多是想着要将失去的东西寻回来,那时的买卖价格不算高,我参加工作了没几年也能买得起。后来艺术品市场集团化、商业化了,不知不觉之间有一拨人发现手里而的东西身价翻了好多倍,那都是后话了。”
行壹听熊老科长说到这里也懂了他的意思。鬼市卖的东西品种很杂,张乔生也是知识分子说不定被谁带着也入过鬼市淘货,在那里接触到了改变他后半生的存在。“熊老,如今沪海还有鬼市吗?”
虽然熊老科长点了点头,但他的神色已经显示出了遗憾。“九十年中后期出现了北潘南福的说法,沪海的鬼市已经拓展到另外的几条路上。后来管得越来越规范,现在已经搬到楼里去了,而且还要买票入场。门票被黄牛炒得高,里面再也不是满地都是漏,想要买到的真东西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不过,鬼市还遵从着以往的一些规矩,比如说凌晨开黎明散,比如说手电筒的光只照亮物品不照人。
行壹觉得熊老科长提供的这条线索其思路很可能是正确的,只是碍于时隔二十多年,当年的老摊主说不定大都早已金盆洗手收摊不干了。
“尽管查到线索的可能性很定,但是节目组去做一段相关的报道也挺有意思的,这也是城市特殊存在的一部分。”
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其余几人的一致同意,一众人赶早不赶晚,找路子向黄牛买了票,最近的周末就去走一趟鬼市。
凌晨两点,在七月中旬有些凉爽的夜风里,一行人正要穿过一片花园竹林道前往藏宝楼楼上的鬼市所在。附近的马路上不是静寂无声,而能听到不少轿车引擎声与刹车声,看来鬼市的真货虽然渐渐变少,但是其人气仍然不减当年。
年纪最大的郑新国也很好奇,因为他当年就没往那里逛过。“如果当年我也趟过鬼市,搞不好现在也是身价过千万,坐拥沪海几大豪宅的人物了。” ↑返回顶部↑